中國甘肅在線武都訊(通訊員 胡本平 馬旭輝 馬文興)一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水平很大程度上體現在基層。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強和創新基層社會治理,使每個社會細胞都健康活躍,將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將和諧穩定創建在基層”。隴南市武都區石門鎮創新工作思路,探索出“一線工作化”、“干部專業化”、“合理布局化”、“點面結合化”、“直面百姓化”基層治理模式,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一是大力推進“一線工作化”,制度設計強化鄉村治理推手。隨著村干部一肩挑和專職化的機制建設,新時代群眾意識的變化,隴南市武都區石門鎮夯實包片、包村、包戶“三級聯動”責任制度,落實包片工作“包人事、包工作、包后勤”大包干制度,有效的解決了鎮干部走下去和村干部少上來的機制建設問題,充分調動了鎮干部下村入戶在一線開展工作的積極性,提高了工作質量和效率,得到了廣大群眾的理解和支持,拉近了干群關系,密切了組織和個人的關系。
二是大力推進“干部專業化”,民生保障執行專辦專職核查。該鎮經過充分座談研究,內設了社保辦、項目辦、協調辦、醫保辦、農財辦、宅基地管理辦、矛盾糾紛調解辦、文明辦等內設機構,選派了業務能力較強和群眾打交道經驗豐富的干部擔任主辦專辦,執行了村申報,片審核,專辦組核查制度,有效的化解了政策把握不準,落實不好,答疑解惑不及時,群眾意見大的問題,提升了群眾認可度,提高了政府公信力,有力的促進了社會和諧穩定。
三是大力推進“合理布局化”,產業開發實行片區集約發展。為了最大限度利用好石門“一山有四季”的氣候特點和豐富的光熱水土資源,突出傳統農業和現代農業同步發展的時代特色,解決既要保口糧,又要保增長的現實需求,2021年以來,該鎮鎮經過耕地整治,農田修復,社會經濟發展格局宣講,國家政策方針宣傳引導,基本形成了一年兩熟(三熟)區以小麥油菜+水稻玉米為主的糧食主產區,一年兩熟(三熟)區以蔬菜+馬鈴薯+水稻為主的高效產業區,半山坡地以發展花椒、油橄欖、中藥材為主的特色產業區,實現了產業布局合理化,產業片帶規模化的發展格局,為下一步改善集約化產業片區基礎設施建設和提升現代產業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期間,該鎮鎮干部大力踐行一線工作法,一個村一個村的召開群眾大會,直面群眾宣講特色產業發展和糧食生產的關系,干部會講敢講的作用發揮十分明顯,為該鎮鎮產業開發可持續發展注入了新理念,新思路。
四是大力推進“點面結合化”,超前謀劃鄉村治理示范建設。該鎮被國道212線、渭武高速、蘭渝鐵路、白龍江等“三路一江”橫穿石門東西,四線合一在三十公里以上,村莊農田密布在“三路一江”沿線,2021年以來,該鎮堅持多規合一,在江南江北有針對性的不同村開展群眾活動場所、產業發展道路暨休閑納涼道路、鎮區治理和鎮區村社道路互聯互通建設等示范工程,取得了很好的社會效益。I在此推進過程中,該鎮堅持不搞大拆大建,循序漸進,既超前謀劃展望未來,又做到點面示范,為鄉村建設行動探索了不同路徑。
五是大力推進“直面百姓化”,注重宣傳動員引導群眾。該鎮黨政班子成員通過走訪了解民意,形成“身處市郊的石門群眾留守家鄉發展的需求大,村干部引領發展和治理工作成效有局限,需要引導群眾發揮主體作用”的共識,最大限度的精簡了鎮村干部大會,科學嚴謹提高了黨委會議水平,多層面培養干部職業化素養、職業化精神和專業化水平,不斷克服干部不敢講、不會講、怕講錯、怕群眾質詢等情緒。全鎮上下形成了鼓勵鎮干部經常深入群眾,制度化召開群眾大會的濃厚氛圍。目前,該鎮鎮鎮村干部利用白天晚上群眾農閑時間,在各村就農田改造提升、糧食安全、廁所革命、示范村建設、生態搬遷、防災減災、疫情防控等工作召開了群眾大會,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宣講政策,做到“直面百姓化”,動員廣大群眾參與鄉村治理工作,發揚群眾為鄉村治理的主人翁思想,鼓勵引導發動群眾承擔鄉村振興和社會治理工作的主體責任,推動鄉村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社會綜合治理工作取得實效。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