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甘肅在線武都訊(通訊員 石晨)四月的坪埡藏族鄉,金燦燦的陽光灑在紅白交錯的新房上,身著民族服飾的村民們三三兩兩,曬著太陽,話著家常,有的席地而坐,手上分毫不落地織著錦帶。遠處干凈整潔的廣場上,一群小孩兒嬉戲打鬧,一座座整齊又極具藏族特色的院落鑲嵌在大山間,各家屋頂上的五彩經幡隨著微風飄蕩作響……這就是從大山深處搬出來的坪埡藏族鄉易地扶貧搬遷新村,1236戶村民住進了盼望已久的新家。
搬得出——挪窮窩保障搬遷群眾“安居”
“以前我們住山上,還是土坯房,遇到下雨、下雪天,全家最發愁,路不好走,生活也不方便。”楊中華指著亮堂堂的新家,激動地說:“你看現在,我們住進了寬敞明亮的新房子,水、電都通到家,而且新村還有學校、衛生院,娃娃上學,老人看病,非常方便,感謝國家的好政策啊!”
楊中華是坪埡藏族鄉腰道村村民,在大山里生活了大半輩子的他,2018年終于搬出了大山。如今,楊中華一家在易地搬遷新村開啟了嶄新的生活,住上了干凈整潔的三層小洋樓,防盜門、太陽能、沙發、冰箱、液晶電視也是應有盡有,生活十分便利。
以前坪埡藏族鄉坐落在高山林緣區,山大溝深、交通不便、信息閉塞,村民分散居住在9個自然村,生產生活條件十分艱苦。“十三五”期間,坪埡藏族鄉搶機遇,啟動實施了整鄉易地扶貧搬遷項目,2018年10月完成項目建設,1236戶5731人從高山林緣區搬遷至川壩河谷區,2019年實現整鄉脫貧,坪埡群眾生產生活條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坪埡藏族鄉也先后被評為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鄉鎮,全國易地扶貧搬遷美麗安置區,全省鄉村旅游示范鄉村。
搬出窮窩窩,敲開幸福門。如今,坪埡群眾住的是寬敞明亮的樓房,走的是平坦干凈的水泥路,學校、衛生院就在家門口,一家一家走,一處一處看,村民們的笑容里承載的盡是搬遷的喜悅和對未來幸福生活的憧憬。
穩得住——多舉措助推搬遷群眾“樂業”
安居的關鍵是樂業。為了實現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的目標,坪埡藏族鄉結合實際探索推行“1+5”發展模式,通過勞務輸轉、公益性崗位、產業園區、鄉村工廠等四個途徑,幫助群眾就業增收。
“前幾年我們出門打工掙的都是小工錢,這幾年黨的政策好,政府組織勞務培訓,培訓之后,出去干的都是技術活,不是鋼筋工就是架子工,一天就能掙三四百。”提起現在外出務工,坪埡藏族鄉舊墩村村民曲萬福滿臉笑容。
據了解,為了提高外出務工人員的工資性收入,坪埡藏族鄉持續加大對務工人員的技能培訓,全鄉有勞動力3228人,累計培訓2162人,通過技能培訓,外出務工人員中60%成為架子工,日工資在350-450元左右,全鄉全年勞務收入達3914萬元。如今,“坪埡架子工”品牌,已成為坪埡務工群眾的“新名片”。
能致富——書寫藏鄉產業發展“好文章”
產業發展壯大是推動實現鄉村振興的根本之策,也是引領搬遷群眾增收致富的源頭活水。
坪埡藏族鄉按照“山上有生計、山下好生活”的發展思路,大力發展“3+6”山地特色產業,積極推行“黨支部+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實現坪埡藏鄉花椒、油橄欖、特色小雜糧、肉兔養殖等“四大支柱”特色產業提質增效。同時,實施建設“一路一帶”工程,讓“一路一帶”工程成為群眾增收致富新渠道。
特色,就是藏鄉的競爭力和生命力。近年來,坪埡藏族鄉圍繞“藏鄉江南 醉美坪埡,經幡飄動 蓮花盛開”這一主題,通過發展鄉村旅游,激發群眾發展的內生動力,努力把坪埡打造成集自然風光、生態農業、民俗文化為一體的藏鄉旅游網紅打卡“新標地”。
趙平是坪埡藏族鄉一家藏式農家樂的負責人,同時也是當地藝術團的團長。他創辦了坪埡第一家藏家樂,不斷挖掘藏鄉飲食文化特色,獨具藏式風格的裝修,配置特色的坪埡藏餐,讓游客體驗到“舌尖上的坪埡”。同時,他所成立的藝術團通過表演鄉歌、推廣鍋莊舞,更是宣傳了藏族文化,也帶動了周邊群眾務工增收。
“我們坪埡鄉藏族文化底蘊非常濃厚。2018年搬遷以后,我們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我有了開辦藏家樂的想法。后面我去了甘南等藏區進行學習,發現這種民族特色的旅游比較有前景。回來后,在政府的支持下,辦起了集餐飲,住宿,娛樂為一體的藏家樂,不光帶動了周邊群眾就業,也更好的宣傳了我們藏族的傳統文化。”趙平說道。
從土坯房到小洋樓、從深山到平川、從貧困到致富,生產生活環境的改變,易地搬遷讓祖祖輩輩土里刨食的“老農戶”,告別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舊光景”。如今的坪埡藏族鄉,群眾們搬出深山,住進新家,過上新生活,他們趁著好政策的東風,依靠自己的努力,不斷奮斗出幸福生活。易地搬遷搬出新希望,也讓幸福生活扎了根。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