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甘肅在線康縣訊(通訊員:饒劍 李永峰)在康縣白楊鄉(xiāng)有這樣一個警務站,被群眾稱為“守護平安的安全島”“永不打烊的服務站”,它就是竹園村警務服務站。
以民意為導向 主動融入
為進一步提高鄉(xiāng)村治理水平,康縣公安局深入貫徹“三個共同”促振興創(chuàng)建要求,以“部門協(xié)作、干群攜手”為主線,及時建立竹園村警務站。警務站建立之初,白楊派出所與鎮(zhèn)村兩級多次商量溝通,廣泛收集民智,充分尊重民意,在內(nèi)外設計布置上,與村容村貌高度融合,增加“親民感”;在建立選址上,以人口密集為“軸線”,科學謀劃合理布局,確保盡可能的增加輻射范圍;在工作上,警務站除了進行警情先期處置、接受群眾報警,還辦理公安窗口業(yè)務,街面上的小案件、小糾紛也不用“進”派出所,可直接在警務站調(diào)處消化,打造“警務站的楓橋經(jīng)驗”,全力打通治理鄉(xiāng)村“最后一公里”。在管理方式上,采取開放式管理模式,不閉門關窗,群眾可到警務站喝茶、下棋、歇腳,同時學習法律政策、閱覽平安知識,既是警務站,也是心靈驛站、公益之家,民警用自己的真情付出和無私奉獻,讓康縣公安從群眾身邊走進群眾心里,讓警務工作融入老百姓生活,平安理念融入老百姓心中。
24小時“不打烊” 民警“閃到”
警務站成立以后,本著“服務不缺位,平安不出事,矛盾不上交”的宗旨理念,創(chuàng)新推出“1+1+3+N”工作模式(即:1名駐村民警,1名警務助理,3名警務聯(lián)絡員,N名志愿者、義警等),使得轄區(qū)處處都有維護平安的“千里眼”“順風耳”。五月初,接到群眾報警稱,孩子因為不好好寫作業(yè)受到批評離家出走,民警立即在群里發(fā)布信息,志愿者、義警、熱心群眾紛紛提供線索,不到半小時,就找到了。因為警務站就在村里,而且24小時“不打烊”,轄區(qū)一對夫妻因瑣事發(fā)生爭吵并報警,民警不到3分鐘就敲響了門,把夫妻倆都驚到了,稱“民警簡直是‘閃到’”。
群眾家門口的“便利店” 高效服務
依托警務站建設,不斷加大對轄區(qū)復雜場所、繁華路段的巡邏、設卡盤查力度,嚴厲打擊各種違法犯罪活動,把社會管理職能與服務群眾緊密結合起來,實現(xiàn)近距離打擊犯罪、零距離服務百姓。讓警情處置更高效,成為服務群眾家門口的“便利店”,24小時為群眾提供咨詢、熱茶供應、便民醫(yī)療箱、丟失物領取、矛盾糾紛調(diào)解、道路指引、求助等便民舉措,為群眾解決日常生活困難提供了便利。“你好,警察同志,隔壁家修廁所占了我家地方,請給我們評評理!”“你好,警察同志,請問國家反詐APP怎么下載?”像這樣貼進群眾生活的對話幾乎每天都在發(fā)生,通過警務站民警的悉心服務,有效解決了群眾“煩心事”、“難心事”、“糟心事”。自四月份成立以來,轄區(qū)入室盜竊由“高發(fā)案”到“零發(fā)案”,110警情降至歷史最低,民警出警時間縮短至原來的三分之一,妥善化解矛盾糾紛13起,救助群眾11人次,開展反詐宣傳3場次,受教育群眾1000余人。
探索“共建共治共享”機制 組建義警隊
在巡邏防控新機制下,警務站充分借鑒“發(fā)動和依靠群眾”的“楓橋經(jīng)驗”,積極探索新時代鄉(xiāng)村“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新機制。2022年5月11日,在原有義警隊伍的基礎上,又組建了女子義警隊,在特巡警,交警隊的大力支持下,開展隊列禮儀、交通指揮、預防突發(fā)事件訓練。女子義警隊的主要職責是針對轄區(qū)“青壯年外出務工,留守兒童、婦女、老年人數(shù)量龐大”的現(xiàn)狀,為廣大師生開展護學行動,對未成年女童進行性教育,提升防性侵意識和能力;為轄區(qū)留守家庭帶去關愛,對獨居老人進行心理疏導,營造溫暖和諧的“人情味”,全面夯實“平安建設”和“為民服務”根基,進一步提高群眾的安全感和滿意度。
下一步,竹園村警務站還將充分發(fā)揮基層黨組織全覆蓋的政治資源優(yōu)勢,自覺融入“黨委領導、部門協(xié)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格局,做到不等“吹哨”、主動“報到”,為群眾排憂解難。今后,越來越多的警務站將“開”進康縣各村鎮(zhèn)、社區(qū)、景區(qū),切實加強基層社會治理,讓警務站成為“永不打烊的服務站”,切實為群眾帶來平安、便捷和幸福!
甘公網(wǎng)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wǎng)).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