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甘肅在線武都訊(通訊員:田倩)站在浩浩蕩蕩的時代潮頭回望,脫貧攻堅實現歷史性全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成就令人振奮,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歷史使命催人奮進。征途漫漫,惟有奮斗,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奮力前行,武都正大踏步邁向現代化建設新未來。
時逢春夏之交,蒲池鄉王家坪村枝繁葉茂的車厘子地里,老百姓們正忙著采收車厘子,試種的300余畝車厘子已迎來豐收。
馬街鎮下南山萬畝花椒基地、柳家坡村,放眼望去,漫山遍野盡是花椒樹,這是鄉親們家門口的“綠色銀行”。預計7月底8月初,便能進入采摘期。
白龍江兩岸,帶著群眾走向致富希望的橄欖樹在綿延30多公里的山坡上縱情生長。
……五月的隴原大地,陽光普照,雨水充沛,萬物蓬勃。一幅幅農業更強、農村更美、農民更富的鄉村振興美麗畫卷正在徐徐展開!
多措并舉防返貧 動態監測筑屏障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這個新起點就是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
“前幾年我們這個地方是個半干旱地區,比較貧困。這幾年通過政府引導我們種植油橄欖和花椒,我們的經濟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每家每戶都蓋上了新房子,日子也是越過越紅火。”潘建平說道。
老潘家的脫貧致富是賀家坪村發展的縮影,更是武都區完成脫貧攻堅,推動鄉村振興的縮影。為了持續推動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機銜接,武都區嚴格落實“四個不摘”要求,持續精準發力,確保“兩不愁、三保障”問題不反彈、返貧致貧風險點及時消除,通過監督指導、精準幫扶、資源統籌,把各項幫扶措施落到實處,堅決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
“今年以來,楓相鄉以國家鞏固脫貧成果后評估為契機,進一步落實四個不摘要求,緊盯三類戶等重點人群,加強防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我們將持續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發展壯大茶葉、肉兔養殖、食用菌等特色產業,培育多元化產業布局,真正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武都區楓相鄉黨委書記楊磊說道。
確保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尤需多措并舉、不棄微末、久久為功。武都區各鄉鎮(街道)按照“六必訪”“六義查”“七必消”要求,全面排查因災因病等重點人群,及時識別監測對象,將有返貧致貧風險和突發嚴重困難的農戶及時全部納入監測范圍。通過“武都區防止返貧監測快速響應小程序”,采取線上不見面審批“碼上辦”方式,及時向幫扶部門推送監測戶返貧致貧風險和幫扶需求,努力構建防止返貧致貧的“銅墻鐵壁”
據了解,全區監測對象累計達到 3762 戶 13702人,累計風險消除 2611 戶 9759人,“防返貧專項資金”資助未消除風險監測戶 25戶 39.58萬元。
產業發展斷窮根 精準發力鋪富路
鄉村振興,產業先行。產業發展,既是打贏脫貧攻堅戰、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根本之策,也是促農增收、推進鄉村振興的必然要求。
武都不僅在“拔窮根”上下功夫,更在“謀長遠”上持續發力,推動農業提質發展。近年來,武都區結合實際、因地制宜,調整產業結構,改變發展模式,全力推進農業向標準化、品牌化、產業化發展。堅持產業融合,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實現“提質增效”,推動形成“一鄉一品、一村一特”的產業發展格局。
“五鳳山下石家莊,一年四季瓜果香,櫻桃紅了人不認,一年唯有此時忙”是石家莊人掛在嘴邊的口頭禪,據了解,城關鎮石家莊櫻桃種植已有100多年的歷史,石家莊櫻桃園是武都區雙石園特色品牌建設工程的特色鮮果園之一,種植面積達2000畝。近年來,武都區城關鎮以“櫻”為媒,大力發展休閑觀光農業,努力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培育發展“康養休閑+采摘體驗”等新興業態助農增收,櫻桃已成為群眾增收的“致富果”。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近年來,武都區積極探索致富帶頭人帶動、抱團經營等利益聯結機制,創新“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實現貧困群眾產業扶持政策和增收措施全覆蓋。
黃坪鎮立足資源稟賦,大力發展中藥材、花椒為主導的特色產業,充分發揮林緣山區地理優勢,種植貫葉連翹2500畝,發展白芪3120畝、花椒1860畝,種植奶花蕓豆80余畝,建立了“村村有致富產業、戶戶有增收門路”的產業幫扶機制。
“產業有了發展,群眾增收有了門路,做大產業蛋糕,農村、農業、農民才會越來越有奔頭。”黃坪鎮黨委書記李國慶說。
穩定增收有保障 幸福飯碗端得穩
就業事關百姓生計、飯碗,是最大的民生。
在石門鎮白楊村耐特服飾隴南生產基地的車間內一片繁忙景象。一臺臺縫紉機不停轉動,布匹在工人靈巧的手中,經過縫合整理,成了一件件校服、工作服。
“不出門就有活干,勤快勞動把錢賺。”群眾冶巧說。耐特服飾隴南生產基地現有的工人都是附近村里的村民,因為要照顧家庭無法外出,在耐特,她們經過專業培訓并正式簽訂用工協議,平均工資達到3000元/月。“工資都是按月發放的,收入很穩定,還有師傅耐心教手藝。”
脫貧不返貧才是真脫貧,群眾能否穩定增收才是關鍵。武都區依托優勢特色產業,推動脫貧人口就地就近就業,優先吸納脫貧人口就業,加大以工代賑實施力度,提高以工代賑項目勞務報酬占比,全面確保脫貧勞動力就業規模穩定。在健全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并對易返貧致貧人口實施常態化監測的基礎上,通過精準掌握群眾就業情況,結合群眾就業意愿,在多個平臺發布就業信息,引導脫貧人口外出務工,實現持續創收增收。據悉,2022年武都區計劃勞務輸轉 13.5萬人,涉及 39個鄉鎮(街道)。
歷史照亮未來,征程未有窮期。面向未來,武都將進一步壓緊壓實責任,同心協力、攻堅克難,推動鞏固脫貧成果上臺階、鄉村振興開新局,切實維護和鞏固脫貧攻堅戰的偉大成就,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和一往無前的奮斗姿態,接續趕赴時代大考,譜寫新時代高質量發展新的精彩篇章。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