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甘肅在線武都訊(通訊員 王騫瑤)炎熱的六月,武都區魚龍鎮的田間地頭仍然一片繁忙景象,挖掘機、拖拉機、旋耕機等機械在田間作業,伴隨著機器的陣陣轟鳴聲,一塊塊撂荒地變成良田。今年以來,魚龍鎮堅決貫徹落實省、市、區關于整治撂荒土地的要求,以嚴的要求、高的標準、實的舉措,快行動、狠發力,調動各方力量,扎實推進撂荒地整治工作,激活“沉睡”土地,力促荒地變良田。
精準摸排“清底數”。由包片領導牽頭,全鎮200余名鎮村干部迅速進村入戶,深入田間地頭,逐圖斑、逐地塊“地毯式”“拉網式”實地踏勘,核查甄別,仔細核對位置、數量、面積、撂荒原因、撂荒年限、土地現狀等情況,切實做到排查全覆蓋、無遺漏、無死角,同時使用水印相機精確定位圖斑經緯度拍照,逐一建立圖斑臺賬,留存退耕還林、實際在種等佐證影像資料,全面精準掌握反饋圖斑實際情況,確保底數清、情況明、數據準。
廣泛宣傳“齊參與”。通過微信群、村喇叭、流動宣傳車、走訪入戶、深入田間地頭和召開群眾會等方式,持續廣泛宣傳《土地管理法》《農村土地承包法》等法律和國家糧食安全、土地承包經營責任以及撂荒地整治的有關政策要求,做到“復耕工作推進到哪里、政策宣傳就跟進到哪里”,營造輿論氛圍,在全鎮樹起堅決整治撂荒地問題的“風向標”,提高群眾對耕種土地責任義務的認識,充分調動群眾自主復耕復種的積極性。
分類施策“抓成效”。堅持“一戶一策、一地一策”原則,因地制宜,對癥下藥,精準施策,引導有種植能力的群眾主動履行承包經營責任,積極開展復耕復種,督促常年外出群眾委托親朋好友代耕代種,發動村支部書記、村文書、退役軍人、黨員能人大戶,按照“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模式,流轉撂荒地復耕復種,完成整治后的撂荒地要求群眾優先種植馬鈴薯、小麥、油菜籽、蕎麥等糧食作物,積極對接康神苦蕎酒公司,訂單種植苦蕎,防止耕地“非糧化”。
督導檢查“促成效”。采取“日統計、周通報、月考核”的工作機制,橫向對比、正向激勵,在全鎮范圍內營造比學趕超的工作氛圍。鎮紀委與農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聯合,對各村撂荒地核查情況和整治進度、質量進行常態化督查檢查,對發現的問題現場通報,立行立改,對工作開展不力、進度緩慢、消極應付和質量不高的村和責任人由鎮紀委約談督促,以嚴明的紀律、過硬的作風高質量推進撂荒地整治工作。
民以食為天,中國人要把飯碗端在自己的手里,耕地是重中之重。魚龍鎮將加快撂荒地整治進度,確保撂荒地整治工作如期圓滿完成,讓撂荒地變回“希望田”“致富田”“幸福田”。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