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甘肅在線武都訊(通訊員焦小菊)武都區花椒種植歷史悠久,素有“千年椒鄉”之美譽。盛產的“大紅袍”花椒以其色紅油重、粒大飽滿、香味濃郁、麻味醇厚、藥效成份多、精油含量高等優良品質著稱,唐代《元和志》中就有“花椒開元階州貢”的記載,自唐時起,武都花椒即為歷朝貢品,暢銷四方,歷久不衰。
武都區三河鎮地處福津河流域,境內群山延綿、溝壑縱橫,海拔1000米左右,光熱資源充足,獨特的地理環境和自然氣候為花椒的生長創造了良好的條件,是武都花椒的主產地之一。截止目前,全鎮共種植花椒面積2萬畝,2022年花椒預計產量為1200噸,產值達1.2億元,人均花椒純收入9200元。
《階州備志》:“在州東六十里,舊屬福津縣地出紫泥,漢封璽書用此”,境內出產的紫泥在兩千年前便是漢代專供皇室使用的特殊貢品。市委常委、區委書記肖慶康,區委副書記、政府區長張立平,區委常委、紀委書記、監委主任張靖邦在紫泥上蓋章,進一步促進武都花椒和武都紫泥的深度融合,助力推進鄉村產業和文化振興。
近年來,三河鎮緊緊圍繞“3+6”產業發展體系,立足資源優勢,堅持把發展產業作為助力鄉村振興的主要抓手,堅持黨建引領、強化綜合管護、完善基礎設施、拓寬銷售渠道,不斷促進花椒等產業提檔升級,探索出了“黨支部+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堅持黨建引領,提高組織程度。緊盯農戶單干、零散種植方式,將同一區域的椒農、合作社、企業關聯起來,按照企業的標準和要求訂單式生產,開展更新復壯、產銷對接等活動,不斷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強化綜合管護,助推產業發展。邀請區農技中心對楊坪、蒼院土壤理化指標進行科學分析,精準制定管護辦法,分類實施系統管護,以“良種”、“良法”促增產,確保花椒的產量和質量。發動群眾開展實用技術培訓20場次,推廣椒農在實踐中摸索的行之有效的管護辦法,統一做好病蟲害防治、修剪、施肥等,有效促進花椒增產、群眾增收。實施產業項目,提升生產效益。政府牽頭,群眾籌資籌勞,家家戶戶受益,共修建產業路20條67公里,切實解決運輸難的問題,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了群眾積極性。修建提灌設備2處,水窖20處,實現區域內灌溉全覆蓋,有效解決了交通成本高和產區季節性缺水問題。
為拓寬銷售渠道,延長產業鏈條。三河鎮實施線上線下“雙線”銷售模式,與鎮內花椒企業福源合作社簽訂認購協議,按照每公斤花椒高于市場價2-4元的價格上門收購。同時,大力發展線上銷售模式,合作社1688網店入駐“產業帶”,統一銷往四川、重慶、山東等地,有效解決了合作社和椒農銷售難的問題。
回首來路,收獲滿滿;展望前方,未來可期。三河鎮將認真貫徹落實區委、區政府工作部署要求,堅持把發展產業作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實現鄉村振興的著力點,做優做強特色產業,帶動群眾穩定收入,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