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資訊頻道 > 市州快報 > 隴南市

西和縣馬元鎮:聯合發展走出肉牛養殖新路子 黨建引領建強產業發展“紅”引擎

時間:2023-10-16 21:27:13來源:中國甘肅在線編輯:趙小春點擊:

中國甘肅在線西和訊(通訊員 張旭暉 李娟 董巖)近年來,西和縣馬元鎮立足特色資源優勢,按照“小群體大規模”的發展路子,著力強龍頭、建基地,補鏈條、聚集群,提升技術支撐,強化飼草青貯,促進肉牛養殖擴群增量,提質增效。截至目前,全鎮肉牛養殖量達到六百余頭,成為群眾增收致富的“掌中寶”。

時下,走進馬元鎮境內,層林盡染,風景如畫,來到鮑河村天然大地種養殖專業合作社,一排排寬敞、整齊的圈舍映入眼簾,一頭頭肥碩的肉牛正在牛欄里悠閑地啃食飼草。合作社負責人蒲孝賢正在給牛添加飼草,看著眼前一頭頭花色完美、毛色光亮、膘肥體壯的“大肥牛”,他一臉自豪。

蒲孝賢自創辦西和縣天然大地種養殖專業合作社以來,潛心研究肉牛品種、飼草搭配、養殖防疫和市場行情,心無旁騖搞養殖,通過多年的“摸爬滾打”,實現養牛效益“芝麻開花節節高”。同時,作為鮑河村黨支部書記,他躬耕自身發展的同時,不忘履職踐約,積極發揮示范帶動作用,帶領村內群眾入股合作社發展肉牛養殖產業,按照每戶入股1萬元標準,保底每戶分紅600元。“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自身發展的同時,蒲孝賢時常向周邊的養殖農戶傳授養殖技術,搭建銷售渠道,激發農戶養牛的積極性,提高養殖水平和致富能力,帶領鄉親們走出了一條牛氣十足的致富路,真正讓牛產業“牛”起來,村民富起來。

“我養的這些肉牛都是西門塔爾品種牛,每頭都在800公斤左右,采用收購周邊群眾的和自家種植的青飼料每天定時喂食,因為我自己忙不過來,所以為附近鄉親提供優先務工的機會,生產周期內平均能帶動務工群眾每人增收2600元以上。”蒲孝賢介紹說。

在馬元鎮,像蒲孝賢這樣的養殖能人不在少數,但部分受資金、養殖技術、發展規模限制,在發展過程中舉步維艱。2023年,在了解到全鎮肉牛養殖產業蘊含的巨大能量和良好前景后,馬元鎮充分發揮黨建引領“抱團發展”優勢,變“單打獨斗”為“融合發展”,在鎮黨委、政府的指導下,按照“支部建在產業鏈上,黨員聚在產業鏈上,農民富在產業鏈上”的“三鏈”模式和“黨組織引導、合作社為主、自愿聯合、民主管理”原則,引導西和縣天然大地種養殖專業合作社等7家合作社聯合成立了西和縣聚潤養殖專業合作社聯合社,推動全鎮肉牛養殖產業向規模化、標準化、現代化、品牌化邁進。

聯合社位于馬元鎮鮑河村,占地面積50畝,注冊資金400萬元,目前存欄育肥肥牛500頭,年出欄200頭左右,預計2025年出欄1000頭以上。在鎮黨委的指導下,聯合社成立了臨時黨支部,支部書記由鎮分管農業農村工作的副鎮長擔任。發展過程中,聯合社充分發揮黨建引領的政治優勢,積極發揮臨時黨支部政治和組織功能,結合撂荒地整治,對鎮內部分農戶閑置、撂荒的1000余畝土地采取全面托管方式,用于種植青貯飼料,大大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目前種植以玉米、高粱為主的青貯飼料已喜獲豐收,產值將達到130萬元左右。

“以前我的合作社受限于養殖廠房小、飼料儲備不方便等因素,最多只能養十幾頭牛,現在加入了養牛聯合社,在資金、養殖技術、飼料收集等方面都有了“靠山”,大家共享使用機械也方便,省工省時,離真正實現標準化、科學化、機械化養殖又走出了關鍵的一步,我對以后的發展更有信心了。”聯合社會員、西和縣南溝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負責人李建國高興地說。

鄉村振興,產業先行。接下來,馬元鎮將繼續堅持“促振興、增收益”的目標,以“支部引領、示范帶動、村集體和群眾獲益”為發展模式,走規模化、標準化、專業化道路,實現集體和群眾‘雙增收’、強村與富民‘雙促進’、組織力與產業組織化程度‘雙提升’,讓群眾增收致富有“犇”頭,產業興旺有盼頭。

相關文章
中國甘肅在線關于我們|媒體合作|廣告服務|版權聲明|聯系我們|網站地圖|友情鏈接 | 友鏈申請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