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甘肅在線西和訊 通訊員(張田 王琤文)近年來,稍峪鎮堅持黨建引航,依托稟賦資源,按照“12456”工作思路構建“小群體、大規模”發展模式,創建千畝糧食種植和豬、雞、牛特色養殖產業示范基地,助推全鎮農業特色產業提質增效。
寒露時節,走進位于稍峪鎮趙灣村的王彩霞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四周青山環繞,三棟現代化豬舍整齊排列,寬敞整潔,圈舍內,一頭頭豬正在翻拱、進食、打鬧嬉戲,活力滿滿。為隔絕外來病毒風險、科學防疫,豬舍目前處于封閉化管理,豬舍內配有各種智能化科技設備,可實現一鍵式自動喂料、自動溫控、自動刮糞、遠程實時監控等,大大節省了人力成本。
王彩霞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旁邊幾十米處便是希望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兩家合作社的負責人是夫妻關系,二人相互扶持,共讀生意經。希望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主要從事肉牛養殖和玉米等糧食作物種植,走進牛舍,一頭頭膘肥體壯的牛兒正在喝水,牛舍干凈整潔,夫妻二人正在為牛兒準備飼料。
“我們的牛場開了八年,豬場開了三年,之前在外面打工聽說養牛的效益好,所以就回家開了牛場,之后聽說喂豬的效益也好就開辦了豬場。銷路基本沒啥問題,主要銷往四川、河南一帶和禮縣及西和的杜河這些地方,牛今年出欄80多頭,豬出欄4200多頭,豬牛加起來年收益100多萬。”希望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余水望介紹到:“我們以“小群體、大規模”的發展模式,并成立了黨支部,引領周邊的其他幾家合作社,由我們提供代銷代購技術方面的服務,同時我們也向周邊的群眾進行收購青儲玉米、草等飼料。”“我們合作社長期務工人員有30余人,全部來自于周邊村社,平時工作就是種玉米、除草、打藥,到目前收玉米、青貯飼料,男工每天150元,女工一天70到80元,還有搞運輸的工人一天是280元,不光合作社要發展,我們也帶動周邊的群眾,在家門口找到增收致富的門路。”
萬根線,能拉船,稍峪鎮推行“黨支部+新型經營主體+產業基地+農戶+種養殖產業”發展模式,在稍峪、白楊、史山、趙灣、牛堯5個村山梁集中連片地帶創建種養殖產業示范基地,成立西和縣王彩霞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非公經濟組織黨支部,推進黨支部互聯互建,積極探索抱團發展模式,完善聯農帶農機制,流轉撂荒土地,盤活資源,重點發展種植業、養殖業,簽訂雙向承諾,吸納周邊群眾就近務工,力求達到支部強、產業興、群眾富的發展目標。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