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旅游頻道 > 出游寶典 > 旅游線路

和政縣--臨夏市和政縣名勝古跡

時間:2015-11-26 10:15:44來源:中國甘肅在線編輯:馬海花點擊:

和政縣隸屬于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位于北緯24.85″-35°20′,東經23.23″-103°17′,古稱金劍、寧河。全縣總面積960平方公里,縣城距省城府蘭州市100公里,距州府臨夏市33公里。和政縣地處黃土高原與青藏高原交匯地帶,南北袤延46公里,東西寬廣37.5公里。和政縣2013年全年完成生產總值11.96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16.5%

和政縣東向翻山過河達廣河、康樂境;南向越嶺透峽接卓尼、合作地;西向跨梁繞壑至臨夏縣;北向穿谷走洼抵臨夏、東鄉域。境內河流縱橫,地勢南高北低,山多川少,森林覆蓋率29% ,植被覆蓋率80% 以上,被譽為"隴上綠色明珠"。根據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20.81萬人。

 

和政縣

歷史沿革

和政縣古稱金劍、寧河。夏至春秋戰國時期為羌、戎之地,東晉太寧三年(325年),前涼在縣境內設置金劍縣。唐咸通四年(863年)筑香子城。宋熙寧七年(公元1074年)置寧河寨。宋崇寧四年(公元1105年)升寧河寨為縣,屬河州。明洪武八年(1376年)筑寧河城,明嘉靖十年(1531年)設和政驛。

民國十八年(1929年)3月26日設和政縣,由臨洮、臨夏兩縣析置和政縣。據《元和郡縣志》載,因北周武帝宣政年號得名,改宣政為和政,取義更為祥瑞。1949年8月21日和政解放,9月5日成立和政縣人民政府。

1983年撤銷公社,全縣轄1個鎮13個鄉;

1996年,和政縣面積960平方千米,人口18.2萬;

2000年,和政縣轄1個鎮、12個鄉、1個民族鄉;

2009年,撤銷吊灘鄉,設立松鳴鎮。調整后,全縣轄6個鎮、6個鄉、1個民族鄉。

行政區域

截至2009年,和政縣轄5個鎮、8個鄉、1個民族鄉:城關鎮、三合鎮、三十里鋪鎮、馬家堡鎮、買家集鎮、梁家寺東鄉族鄉、陳家集鄉、羅家集鄉、卜家莊鄉、新營鄉、關灘溝鄉、新莊鄉、松鳴鎮、達浪鄉。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和政縣位于北緯24.85″-35°20′,東經23.23″-103°17′,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南部,處于青藏高原與西北黃土高原交匯地帶。全縣總面積960平方公里,縣城距省城府蘭州市100公里。

地貌地形

和政縣地勢南高北低,南部是秦嶺山系西延形成的石質高山區,北部為黃土高原特征的黃土丘陵溝壑區。以太子山為主的山脈形成南北向伸延的4條山系和東西向伸延的2條山系將全境分割成4個河谷地帶和2個溝谷地帶。

和政縣地勢南高北低,平均海拔2200米,整個地貌特征是:層巒迭嶂,河流交錯,溝壑縱橫,水流湍急。南部太子山系最高峰海拔4368米,北部最低處海拔1900米,縣城附近的河谷開闊地帶海拔在2200米左右。全縣地貌呈現出山丘起伏、溝壑縱橫、山多川少的自然景觀。

氣候

和政縣屬北溫帶大陸性氣候,又有"春遲秋早,冬長夏短"的高原氣候特征。春季多雨雪,夏季短而少高溫,并多暴雨和冰雹,秋季降溫快而又多連陰雨,冬季長而干燥,年降雨量639毫米,且集中在農歷七、八月間,農作物易受秋澇災害。因南北地勢高低懸殊,地域之間氣候差異較大,往往出現南濕北旱或北濕南澇現象。平均年日照為2457小時,無霜期為133天,年均氣溫5℃。

1/5 1 2 3 4 5 下一頁 尾頁
相關文章
中國甘肅在線關于我們|媒體合作|廣告服務|版權聲明|聯系我們|網站地圖|友情鏈接 | 友鏈申請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