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游戲已成為大眾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值得研究的傳播現象。相比游戲在現實文化領域所占的龐大比重,高等教育對游戲關注得還不夠多。社會對游戲的理解和認知,還停留在很初級的層面。"
這學期,北京大學開了一門名為“電子游戲通論”的全校選修課。開課以后,聽課學生場場爆滿,授課老師不得不向教務處申請增加選課人數。但是,作為公眾心目中的“最高學府”,北大開“游戲課”的消息被曝光后,毫無意外地在輿論場上引發了波瀾。
話說回來,高等院校開設與電子游戲相關的課,并不是什么新聞了。在電競產業欣欣向榮的當下,許多高校早就開設了電競專業,以培養電競產業的上下游人才。當然,作為國內高校中執牛耳者,北大開設與游戲相關的課程,依然不失風向標意義。難怪消息傳出后,不乏有評論者憂心忡忡地表示,開設此類課程對未成年人會產生不良引導。
反對觀點很難站得住腳。在一般情況下,北大學生都是成年人,所謂誤導未成年人的說法并不成立。“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是北大自蔡元培時代以來確立的辦學方針,在大學里學習什么、討論什么、研究什么,不宜受到太多外界輿論的干擾。如果認為北大開了一門“游戲課”就會對未成年人產生不利影響,那么很多“少兒不宜”的大學課程恐怕都不用開了。
多了解一下“電子游戲通論”這門課,就能發現它并不是教學生打游戲的。開課教師的初衷很明白:讓更多的人知道游戲是什么,好的游戲是什么樣的。目前,社會上圍繞電子游戲產生的爭議,在很多時候處于“雞同鴨講”的局面——一些玩家本著真愛至上的心理,不屑了解主流社會對游戲的態度;而很多教育者看到部分青少年沉迷于游戲,恨不得一竿子把游戲打死,把粗暴的封殺作為解決問題的方法。在北大的平臺開設這樣的課程,有助于向社會發出積極的信號,促進善意的溝通,彌合輿論裂縫。
電子游戲已成為大眾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值得研究的傳播現象。在廣義的文創產業領域,電子游戲所占的比重非常可觀。而且,電子游戲發展到今天,早就不再只有簡單的打打殺殺。一些游戲題材來源于歷史故事,一些游戲依托于現實的藍本,像《古墓麗影》等經典游戲IP還被一再搬上大屏幕。電子游戲凝聚了創作者的精神勞動成果,優秀的電子游戲也是人類文明的體現。
不容回避的是,當前的游戲市場良莠不齊,并沒有形成好游戲的判別標準。鑒別一款游戲的價值,需要建立一種有公信力的標準。于精英薈萃的北大而言,它自然有能力和責任回答什么是“好游戲”的疑問。而其實,北大、清華等國內一流高校畢業的學生,有不少進入了游戲產業,或者搞程序設計,或者搞產品開發,甚至成為游戲主播。如果在他們受教育的大學里,沒有一堂與游戲相關的課,顯然是說不通的。
相比游戲在現實文化領域所占的龐大比重,高等教育對游戲關注得還不夠多。一方面,電子游戲已不再是簡單的社會亞文化,游戲受眾已從當年那些偷偷跑到游戲廳的孩子,擴大到各個階層、各個年齡段的社會群體;另一方面,圍繞游戲相關的爭議還很激烈,教育者對游戲的價值判斷依然是撕裂的。除了玩游戲、搞電競,社會對游戲的理解和認知,還停留在很初級的層面。
北大開設“游戲課”,填補了北大游戲文化領域的一塊空白。希望北大此舉,能夠在教育界形成一種示范:引導人們以兼容并包的態度理解和研究游戲文化,不偏激、不對立,讓一切體現人類文明成果的元素得到應有的尊重。(來源:科技日報)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