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河西走廊地區(qū)的地方特色小吃,源于
甘肅省永昌縣和山丹縣一帶,是當(dāng)?shù)貍鹘y(tǒng)名菜。
羊肉墊卷子是
甘肅河西走廊地區(qū)的地方特色小吃,發(fā)源于祁連山、焉支山一帶,最早起源于
甘肅省永昌縣的羊羔肉墊面卷。
除了蔥姜等調(diào)味品,
甘肅河西地區(qū)特有的綿羊羔肉、菜子油、胡麻油和小麥粉都是上好的原材料。而且這種把面卷子直接下到肉湯里燉煮的主副食混搭的做法非常適合當(dāng)?shù)仫嬍程攸c,永昌羊肉墊卷子和山丹羊肉墊卷子中,以永昌羊肉墊卷子最為有名。

當(dāng)初人們制作羊肉墊卷子時也許并沒有想到日后它竟名聲大噪,成為河西乃至
甘肅有名的地方小吃。除金昌羊肉墊卷子外,山丹馬場周邊的各縣市如山丹、民樂、張掖等幾乎無一例外地都把羊肉墊卷子作為自己獨特的地方特色小吃向外推介。
可是羊肉墊卷子發(fā)明之初時卻并沒有這么風(fēng)光,相反的倒是有許多無奈。 也許大家不知道,羊肉墊卷子的最初制作,其實肇始于每年冬春季的“殺羔”。為什么要殺羔呢?原來在每年冬春季羊群的繁殖季節(jié),草原上都要誕生大量的小羊羔。通常這些羊羔并不能全部保留,因為草原面積畢竟有限,為了更好放牧同時也是為了保護草場,人們就要根據(jù)草原載畜量的要求按計劃按比例地宰殺一批小羊羔來維持草原牧場的平衡。這本來是一項迫不得已的無奈舉措。那些被宰殺的小羊羔,一般比兔子也大不了多少,它們的皮被繃起來日后用來制作羊羔皮;而它們大量的肉,牧民們就用燉煮的方法發(fā)明了羊肉墊卷子,而且日后竟成為地方名吃。這也就是為什么羊肉墊卷子最好用羊羔肉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