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寫詩常見,但農民自發成立詩社,不但聚集村民在一起創作詩歌,還如期在村里的報欄刊發,這樣的事情還真不多見。2012年10月,銅川市耀州區王家砭村,就成立了這樣一個農民文藝詩社。
詩社:有社員150名 出詩刊34期
王家砭農民文藝詩社由王江軒、王全林兄弟兩人帶頭創辦,現有社員150人,迄今為止共印詩刊34期。
王江軒在家排行老三,今年73歲,是上世紀六十年代的高中生。五弟王全林,今年65歲,初中文化程度。兄弟倆都愛好詩歌,尤其是王全林,在經營磨坊之余,利用閑暇時間,甚至編寫了一本《全林板話》。提及創辦詩社的初衷,詩社副社長王江軒說:“之前看貴州電視臺的一期節目,一個退休的教師患了癌癥之后,一邊堅強抗病,一邊把身邊的好人好事寫成小故事,弄成小紙報,看得人還挺多。我受到啟發,和弟弟說了自己的想法,他一下就同意了,我們隨后向村里提出申請。”
詩社的成立得到了村黨委和村委會領導的大力支持,王江軒說:“村里每年都給經費,為了讓村民積極參加,我們實行獎勵機制,按照稿子的質量,給予投稿人一定的稿費,讓村民的創作激情更高。”
對于詩歌的宣傳,村里同樣非常重視,現在共五個宣傳欄,一組、四組各放置一個,建材廠一個,文化廣場兩個,讓村民一出門就可以欣賞農民詩人的作品。
詩作:內容接地氣村民愛看
王家砭村中心廣場上,正在看詩刊的王師傅說:“詩社寫的是我們身邊的事情,非常真實,不僅離我們生活近而且還能讓我及時了解一些國家政策,所以每次出新的,我都會來看。”
左女士說:“這期的《文明結婚》,是我在文明塬參加婚禮后寫的,我把當時的所見所感寫下來,不僅僅對我是一個提升,還能分享給大家,我非常高興。”王江軒說:“我們這個詩社的特點,一是有村領導搞保障;二是體裁廣泛,有快板,打油詩,小品等等;三是用事實說話,詩稿反應的都是村民身邊的婚喪嫁娶、好人好事、還有國家政策等等。審稿子的時候最重要的就是必須是真事,講求真實性。”
四年時間里,詩社涌現出了許多優秀的作品。2013年12月17日,王家砭村旁邊的國道上,一輛滿載著橘子的大貨車發生側翻,見義勇為的王家砭人幫忙撿拾橘子,忙了兩天兩夜。得知此事后,王全林第二天就寫成了快板,并且在新年聯歡會中成功演出,得到了村民的認可。
王家砭村每年都會評比十大孝子和十大好媳婦,詩社也是積極創作,反映身邊的好人好事,語言生動,切合實際,深受群眾歡迎。詩社牢牢地把握時代主題,傳遞正能量,使社會主義的公民道德蔚成新風。
王全林說,他最喜歡最近一期詩刊中的《算黃,算割》,從布谷鳥的視角,形象描述了收麥的景況。
影響:小孫女也學寫詩 正能量教化村民
兄弟倆創立詩社,絕大數原因是愛好,也想在發揮特長的同時給村里做點貢獻。四年之后的今天,兄弟倆的感受更加深刻。
兩位老人表示,詩社成員里現在有了更多的年輕人,他們用詩歌反映身邊的事,比如把“12·17”撿拾橘子的事寫成詩歌后廣為流傳,在村民中間產生了積極的影響。“通過對好事的及時反映,讓村民更加重視助人為樂的精神,以后我們會更加努力,寫出我們王家砭人的驕傲,寫出農民詩人的驕傲。”
王江軒為詩社的事情忙前忙后,孫女看在眼里,記在心頭。受爺爺的影響,年僅8歲的她早早開始就學著寫詩了,而且進步很快。去年,小孫女還以爺爺的故事為素材,寫下了《我的正能量爺爺》,這篇文章還獲得了當年“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全國小學生正能量作文大賽”的一等獎。
現任詩社社長郝彩霞也是該村村委會副主任,她認為在農村辦詩社的不多,王家砭的詩社在教化村民、移風易俗上已顯現出效果,特別是對小孩的教育,更有積極的意義。“文化的作用是潛移默化的,孩子是未來的希望,用詩歌對他們產生影響,對他們的成長肯定有幫助。”
王江軒、王全林兄弟介紹,他們還有個愿望,就是希望把王家砭村的凡人善舉寫成詩編冊,教育后人,讓更多王家砭村的孩子從小就沐浴在正能量當中,村上也把這事納入議程積極研究,以爭取早日實現。
《算黃算割》
作者:王全林
算黃 算割
勤勞的布谷鳥
已鳴叫幾天
搖曳的麥田無人開鐮
往年 這時候
人們早已搭鐮
今年為何這般散漫
龍口奪食不能緩
不行!喘口氣
再去呼喚
算黃 算割
布谷鳥在空中盤旋
低頭看 麥浪已不見
再細看
收割機 正開出田間
大場里 一片金黃剛鋪滿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