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消息,校服,伴隨著學生整個中小學時代,可有關校服的記憶,卻往往是千篇一律的寬松肥大和藍白相間。新學期,校服再次成為大家關注的話題,雖然“校服新政”出臺已有一年,但一些中小學依舊按兵不動,部分學校雖率先推出新款校服,卻仍遭不少“差評”。
“款式太土”“看上去很慫”“我的青春被校服毀了”……校服為何總是廣為詬病?除了校服設計單調、款式老舊之外,萬校一服、不合身、不美觀、不舒適、不分性別、質量差等等,都是校服“丑成一樣”的原因所在。因為不美觀、不合身,學生不愿穿;因為質量差、價格貴,家長不愿買;因為要求多、選擇少,學校不愿訂做,校服改良由此失去了動力。
讓校服變美,首先要過質量關和價格關。傳統(tǒng)校服價格較貴、面料劣質,學生總結為“褲襠總裂、拉鏈總壞、口袋總破”,與之相對應的是不少地區(qū)頻頻曝出的“校服腐敗案”。有的開父子店8年斂財過億,有的教育系統(tǒng)從上到下均“抽成拔毛”。不解決這一問題,學生、家長很難與學校在購買新校服問題上達成共識,后續(xù)的校服美化問題也就無從談起。只有不斷加強校服質量和價格監(jiān)管,嚴懲校服采購中的貪腐行為,才能使校服質優(yōu)價廉。這是校服變美的前提和基礎。
讓校服變美,其次要革新思想。一是要去除保守心態(tài),用審美價值中和實用主義。傳統(tǒng)校服有著“經濟實用、均貧富、防早戀”的特色,學校過多強調服裝之外的功能,讓校服喪失了“主職”功能。二是要去除簡單粗暴的管理理念。學校過度強調校服的統(tǒng)一效果,甚至男女同服,其出發(fā)點在于和諧統(tǒng)一、便于管理,提升學生的紀律性和集體榮譽感,弊端卻是壓抑了學生的個性。
目前,盡管有學校嘗試打破“校服魔咒”,但“百花齊放”的局面并未出現(xiàn)。一些地方的家長擔心,引入的新式校服中男裝太帥、女裝太美,反而可能引發(fā)早戀,因此強力抵制。實際上,這種擔心大可不必。我國最早引入校服是在上世紀初期,當時就很注重美觀,男生的西裝、中山裝,女生的長裙、旗袍等,就很時髦洋氣,并充分展示了男女學生的性別特征。現(xiàn)在畢業(yè)照流行復古風,就證明了這一時期校服的魅力所在。
去年,教育部等四部門聯(lián)合印發(fā)的“校服新政”,就是充分吸納學生、家長的意見,提高學生、家長在校服選購上的話語權。實際上,廣州等地已經開始試水,讓學生自主設計、選擇校服,一些地方還出臺校服規(guī)范,使得校服在規(guī)則內創(chuàng)新、美化,從而凝聚教育部門、學校、家長、學生的共識,實現(xiàn)校服美化的各方共贏。 (來源:中國網)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