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守“三個精神陣地”做新征程“紅軍”
“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4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桂林市全州縣才灣鎮敬獻花籃,緬懷他始終牽掛著的在1934年湘江戰役中英勇犧牲的革命先烈。“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時值中國共產黨成立百年,恰處全州湘江,新時代新青年賡續英烈精神做新征程“紅軍”需要堅守三片精神高地,接好歷史的“接力棒”,走好腳下的“長征路”,為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筑基。
堅守信仰精神陣地,用前進者的擔當踐行初心使命,勇當“探路者”。英雄一去豪華盡,惟有青山似洛中。1934年的湘江之側,有這樣一位為理想和信念踐行了誓言的紅軍師長——中國工農紅軍第三十四師師長陳樹湘。陳師長不幸被俘,拒做俘虜的他撕開腹部傷口,絞斷腸子,為蘇維埃新中國流盡最后一滴血,壯烈犧牲。肉體雖消,不滅精神化作青山大樹守護一方。向死而生,敢打敢拼是根植紅軍靈魂深處的血性基因,這背后是篳路藍縷啟山林,是櫛風沐雨砥礪行,更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堅定信仰。一百年來,中國人民走過了千山萬水,如今也正在跋山涉水,每個時代都賦予當代青年艱巨的使命,但無論滄桑幾百年,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信仰永不變。我們這一代是新時代新征程謀求發展的“紅軍”,要不忘初心堅定信仰,勇當“探路者”,敢于擔當、勇于前行,不懼變化、不畏將來,為下一個百年目標奮斗。
堅守團結精神陣地,用守衛者的姿態筑起紅色堤壩,勇攀“制高點”。“緊緊依靠群眾,團結群眾,是我們黨的革命事業取得勝利的法寶。”沿著湘江東行,便能到湘江戰役四大渡口之一鳳凰嘴渡口。紅軍要從這個渡口跨越寬百余米的湘江,必須架設浮橋,可是戰爭危急時刻,用什么做橋?村民們紛紛卸下自家門板前來支援紅軍渡江。幫助架橋渡江突破圍堵、為紅軍帶路、救護紅軍傷病員、踴躍參軍等等無不體現著軍民魚水情。在敵眾我寡的湘江戰役中能突破封鎖線,為革命勝利保留火種,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最危急的時候眾志成城,部隊領導身先士卒、全體戰士視死如歸、人民群眾的全力支援。
有些人雖然死去卻以守衛者的姿態永遠活在人們心中。我們這一代是新時代新征程謀求發展的“紅軍”,抓緊前人團結協作精神“接力棒”,勇攀“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制高點”,還有更多的奇跡,將在未來的日子里,不斷上演。
堅守忠誠精神陣地,用沖鋒者的無畏換來江河無恙,勇為“犧牲者”。“英雄血染湘江渡,江底盡埋英烈骨;三年不飲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魚。”至今還傳唱的民謠中可窺當時的壯烈場景,將士們沖鋒陷陣出生入死。紅一軍團二師五團政委易蕩平在腳山鋪阻擊戰中身負重傷,倒在血泊中,他不愿做俘虜,舉槍自盡,年僅26歲。五萬多名英烈作出英勇犧牲,血染湘江,知名的和不知名的戰士都用生命書寫著忠誠無畏精神,永眠在這片土地。英雄可以不問出處,但是不能沒有歸宿,紅軍長征湘江戰役紀念園即湘江戰役腳山鋪阻擊戰戰場遺址所在地,在這片土地,為英魂建塚立碑,為氣節吟詩頌謠。“知難而進,志在必成”。我們這一代是新時代新征程謀求發展的“紅軍”,實現民族復興是時代課題的大文章,樹立對黨忠誠觀念是綱舉目張的上篇,培養大無畏犧牲精神是執本從末的下篇,只有上下貫通,才能實現偉大理想,征途如虹。
通訊員:桂林市全州縣委組織部王薇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