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解八步沙治沙原理,追溯古浪縣治沙歷史,學習八步沙六老漢治沙精神,西安建筑科技大學華清學院“凝聚青春夢想,共筑美麗家園”暑期社會實踐調研團于7月21日前往甘肅省武威市古浪縣八步沙林場進行參觀調研。
八步沙林場位于甘肅省武威市古浪縣騰格里沙漠南緣,1981年,古浪縣土門鎮臺子村村民郭朝明、賀發林、石滿、羅元奎、程海、張潤元不甘心世代生活的家園被黃沙威逼,義無反顧挺進八步沙,帶頭以聯戶承包的方式發起和組建了八步沙集體林場,承包治理7.5萬畝流沙。經過三代人的努力治沙成果極大改善了當地生態環境。八步沙六老漢被中宣部授予“時代楷模”榮譽稱號,被九部委授予“最美奮斗者”榮譽稱號。形成了“困難面前不低頭·敢把沙漠變綠洲”八步沙精神。
八步沙林場的綠化工程為富民新村為代表的古浪縣易地扶貧搬遷打下生態基礎。為新時代古浪縣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戰略貢獻了巨大力量。
黃沙前進人后退
7月21日上午調研團抵達古浪縣八步沙兩山實踐創新基地參觀學習,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對八步沙的治理歷史開展學習,深入了解生態環境建設對當地經濟生態和文化產生的巨大影響,學習“兩山精神”,深刻領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含義。講解員告訴實踐隊員:八十年代初,由于沙化加劇,導致沙漠以每年7.5米的速度向前挺進,此地便成為了沙暴肆虐風沙口,墻摧屋塌,畜死人傷,顆粒無收,百姓叫苦不堪。
黃沙不退人不退
“當村民因風沙苦不堪言之時,六位英雄選擇迎風挺立”講解員說到。為了遏制風沙的肆虐與不斷惡化的土地荒漠,石滿、郭朝明、賀發林、張潤元、羅元奎、程海六位老漢挺身而出,以聯戶承包的方式,為組建八步沙八步沙林場毅然沖進了茫茫大漠之中,起初由于治沙經驗匱乏,“一步一叩首,一苗一瓢水”的土辦法只能保證不到30%的樹苗存活率,但六老漢并未氣餒,在不斷的摸爬滾打后“一棵樹,一把草,壓住沙子防風掏”的新型治沙辦法開始普及,后續麥草方格法,膠結格護苗法,沙生植物法的實施終于使土地荒漠攻堅戰取得了階段性勝利,荒漠變綠洲,人民喜笑顏。
人民前進黃沙退
下午,實踐團成員來到八步沙林場紀念館瞻仰六老漢治沙史:隨著時間的流逝,當年立誓白發換綠洲的六老漢如今也僅剩一位在世,歲月雖無情,但治沙防沙的閃耀著的光芒永不褪去,六老漢互相約定,哪怕他們全都六人不再世上,六家人每家也必須有一個人接手治沙人的鐵鍬,自1981年至今,治沙人的薪火已經傳到了第三代人的手中,子承父業,世代相傳,六老漢的事跡無不令在場的隊員們為止動容。團隊成員來到八步沙林場內部,參觀“沙漠綠洲”的壯觀景象,如今的八步沙林場沙漠植被茂密,早期治沙地區已經可以種植玉米等農作物,土壤條件得到了大幅改善。
八步沙圓綠洲夢
“八步沙林場是三代認共同奮斗的結果,前不久在觀看《八步沙》電影時便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沙漠治理一直是世界難題,但是六老漢卻用意志力改變了一方水土,通過不斷探索堅持不懈創造了如今造福百姓的一片綠洲。”實踐團成員張佳晨說到。
八步沙人積極探索防沙治沙與產業富民、精準扶貧相結合,按照“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在黃花灘移民區流轉2500多戶貧困戶的1.25畝土地,幫助黃花灘移民點實現全面脫貧。
生命不息,治沙不止,走出八步沙林場紀念館,實踐隊員紛紛感嘆六老漢敢為人先,不怕困難的愚公精神,三代治沙人矢志不渝的綠洲夢如今已然綻放,開花結果。植樹治沙對當地生態環境的巨大改變和對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不僅僅是經濟建設更重要的是做好生態建設,建設可持續發展的農村發展模式。通過參觀走訪八步沙紀念館,八步沙治沙精神將深深扎根隊員們的心中。“困難面前不低頭·敢把沙漠變綠洲”將成為實踐團立志促進鄉村振興的不竭動力。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