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銀川11月11日報道(記者 楊穩璽)“雙11”,是沸騰喧嘩的網絡購物狂歡節,也是呼朋引伴、縱情聲色的光棍節……形單影只的人,心里大都藏著故事。時空的對面,或許有個觸不到的戀人。
“曾經滄海難為水”:心里有個“未亡人”
父母催婚喋喋不休,親朋好友介紹相親,已成為當今不少年輕人必須面對的日常生活。銀川單身小伙馬愷告訴記者,各種相親自己從來沒去過。
馬愷長相不錯,有房有車,且在銀川有著一份令人羨慕的工作。為何年近三十卻對婚戀如此冷淡?答案很簡單,“曾經滄海難為水”。
馬愷的故事頗有代表性。在外地上大學時,他和一個姑娘戀愛了。畢業后他回到銀川,姑娘去了另一個城市。感情被距離拉遠,思念被時間沖淡。兩人最終選擇友好分手,成為朋友。
在銀川這個小城市,擁有類似經歷的人并非少數。馬愷拿出手機打開微信告訴記者,有一個群,里面都是他這樣的年輕人。
這個微信群是怎么建起的?馬愷說,開始是一個同學因異地分手,拉了幾個好友入群尋求安慰。后來,大家遇到有類似經歷的朋友,就都拉了進來……
記者問他,是否想過在群里找個姑娘戀愛。馬愷頓了頓說:“大家彼此都知道對方心里有個‘未亡人’,誰都不想做替代品。以后怎么樣,就只能隨緣了。”
不是單身勝似單身:觸不到的戀人
還有一些“不是單身、勝似單身”的年輕人。他們處在戀愛中,卻因和戀人兩地相隔,每天只能通過手機、電腦聯系。因為要顧及戀人感受,在和異性交往、參加聚會時,還必須特別注意保持適度距離。
每當和好友聚會K歌、打牌時,27歲的姑娘錢葳都會搶占靠近插座的座位,只為給手機充電。因為怕錯過戀人的電話、信息,每隔10分鐘左右,她都會看看手機。不管是朋友生日,還是什么節日,她都要在晚上11點前準時回家,和異地的男友視頻。
錢葳和馬愷的戀愛故事開頭類似,區別在于她和男友選擇了堅持走下去。
錢葳告訴記者,雖然自己正在戀愛中,但缺少了日常生活中的耳鬢廝磨,隔空遙望的戀情讓她經常感到孤獨。這種孤獨,可能比那些真正的單身者更為深刻。
她說:“這種狀態,一年兩年可以接受。若長此以往,我們必然會分手。我現在能做的就是堅強一點,爭取以后兩人能在一起生活。”
錢葳家在銀川,父母不愿意她遠嫁他鄉。當記者問及她的男友對來銀川發展持何種態度時,她說:“我們換個話題吧。”
記者問錢葳“光棍節”有什么打算,她笑道:“我又不是單身,湊什么熱鬧。早早回家和男朋友聊聊天,挑幾件禮物,讓他給我付款。”
異地戀已成新常態,專家建議努力在一起
探究馬愷、錢葳的故事,其戀情癥結無外乎“異地”二字。在當下中國,異地戀已成為一種戀情新常態。在各大網絡論壇,以異地戀為話題的各種討論更是經久不衰。
在專家眼中,異地戀情及其導致的年輕人戀愛困境,折射出當下中國社會流動性增強與傳統家庭觀念之間的矛盾。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師王迪表示,升學、工作為年輕人提供了跨越地理距離和城鄉差距的可能,是社會進步的表現。但是,由于社會、區域發展不平衡,以及老一輩人的傳統家庭觀念,很多年輕人在異地戀愛后又不得不因工作或父母訴求等原因分居兩地。在外地讀書戀愛的大學生,畢業時很可能會直面異地戀情的考驗。
王迪認為,相比社會上的征友相親,年輕人自由戀愛感情更為牢固純真。年輕人一起積累和打拼的經歷,也是未來家庭的寶貴財富,應及早將共同未來作為人生規劃的一部分。
同時,他建議廣大家長對子女的生活選擇抱有更開放的態度,不應讓“留在身邊”“少吃苦”等成為阻礙年輕人追求幸福的枷鎖。
身處異地戀應該怎么辦?和女友異地4年最終修成正果的銀川小伙栗強給出了自己的建議。他說:“異地戀肯定更為脆弱,需要兩人相互信任、彼此坦誠,平時多溝通,在重要的日子為對方制造驚喜。最重要的,則是兩人要堅信最終能走在一起并為之努力。”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