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祿清展示古彝文畢摩經書。李欣 攝
這個季節的赤水河谷暖陽微醺,秋風伴著密密柔柔的晨曦,仿佛還在眷戀七月的火把節的熱情,裹挾著些許溫暖與蕭瑟,蕩滌著敘永縣水潦彝族鄉的晨霧。作為素有雞鳴三省之稱的奢香后人主要聚居地,當地千百年來的傳說與神秘,如同烏蒙山脈亙古綿延。
已是不惑之年的彝家漢子李祿清盡管還未褪去輾轉求學的風塵,卻已一頭扎進在家中的“藏經閣”。不多時,跌宕起伏的誦經聲開始回蕩在祖屋的院壩中,就在聲律漸至高亢處卻又戛然而止!一襲烏衣的李祿清不得不徘徊在回廊,無奈而又囁嚅地望向遠方……
技驚四座彝家山歌打動專家
今年由石壩彝族鄉舉辦的首屆烏蒙山歌節上,李祿清一曲歌畢,技驚四座。臺下的四川音樂學院的教授們紛紛向其詢問彝曲含義和唱腔技法,面對熱情好奇的觀眾,李祿清明白,這一切全得益于家族世代流淌文化血液,以及直接來源于父親的言傳身教。
“家中用古彝文書寫的畢摩經書,共計有32本,全部書寫在絹布或者紙質上,經文上的內容在父親去世后,當地就無人可以誦讀運用了!直到參加川南彝學會的專家學者們嘗試用古彝文字的誦讀方式去破譯上面的內容后,經書的意義和珍貴程度才為人知曉。”李祿清說。
初露崢嶸彝族天書重見天日
7月16日,來自云、貴、川三省10縣市(區)及西南民族大學和貴州民族大學等地區和機構的近百名彝族文化專家學者,首次大規模對地處烏蒙山北麓的敘永彝族聚居區和舊址進行研究考察,李祿清家中的畢摩經書經過專家們的詳細考證后,被認定為迄今為止在全國發現最為完整用古彝文書寫的畢摩經書,經文書寫時間最早為清代中期,最晚至民國。
“之所以是目前發現的最完整畢摩經書,主要是因為經書內容最為翔實,脈絡清晰,數量可觀,與西南地區發現的其他零散畢摩經書中的內容夠相互佐證,形成完整的彝族文化變遷體系。”曾共同參與考證的敘永縣民宗局負責人蘭杰表示,識別認定李祿清家中的畢摩經書過程中,頗費一番周折。
由于國內能夠完全掌握并研究古彝文的學者屈指可數,貴州民族大學的教授王富慧在仔細識別后,按照古彝文的語法,才將經書一一破譯出來。其中的《勒俄特伊》、《指路經》和《萬字歸宗》等經典,堪稱研究彝族文化的源頭,是集天文、地理、歷史、文學藝術等融為一體,可謂包羅百科。要研究彝族的古代社會、歷史、天文、地理、文學藝術、風物、民俗等,無不可以從中得到印證。
回憶起考證的情景,李祿清卻與興奮的專家們卻大為不同,隨著父親的辭世,方圓百里之內再也無人能夠全部演繹經書的靈魂。
李祿清認讀古彝文畢摩經書。李欣 攝
幸得始終畢摩經書世代守護
“李祿清的父親李正海是我們當地最后的畢摩,從前寨子中的婚喪嫁娶都會請他前來進行念經作畢,隨著老人在2008年離別,包括古彝文畢摩經書在內的整套作畢儀軌也一起消失了。”水潦彝族鄉民政辦楊甲琳說。
在人們的印象中,李祿清的父親李正海不僅是當地受人景仰的畢摩,更是畢摩文化堅定的守護者。楊甲林表示,李祿清家族世代以畢摩為職,家中更是曾經保留著難以數計的畢摩器具和經書等,歷經各種戰亂和自然災害后,即使法器、服飾被損毀殆盡,畢摩經書也始終得到悉心保護。
重拾文化政府出臺保護措施
如何重拾畢摩文化?李祿清只要空閑時間便靜下心來琢磨。除了向彝寨老人請教,還奔走穿梭在西南彝族地區的圖書館中,在漫漫探尋之路上,李祿清逐漸理清畢摩與經書之間聯系,以及家族曾經扮演的角色。
由于將大量心血耗費在研究工作中,本是當地古寨修建能手的李祿清,不得已放下從事多年的建筑工藝,家庭收入陡然下降。為了支持李祿清的研究,妻子默默咬緊牙關,獨立承擔起生活的重擔,但長期積勞成疾,引發了突如其來的腦出血。李祿清遇到前所未有的困局,但最終因熱愛這個事業堅持下來。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