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有媒體屢次發表文章,表示出對中國性比例“失衡”或“失調”的關注。相關文章中經常提起的,就是“學者估算”的“34年間我國‘多’了約3000萬男性”,于是“婚姻擠壓、販賣新娘、性暴力犯罪……”一系列的社會問題都與這3000萬“多”出來的男性聯系起來。于是,在受眾眼前便出現了一幅幅恐怖的畫面。最近甚至有人提出:可以以“一妻多夫”的極端方式來解決性比例失調的問題。
當然,我們必須坦承:中國社會性比例的嚴重失調或失衡,前些年高達119∶100,這確有可能帶來社會問題,這是一個毋庸質疑的“社會事實”。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中國社會中還存在著諸如“婚姻擠壓、販賣新娘、性暴力犯罪”以及其他嚴重的社會問題,這也是一組無可回避的社會事實。但是,這兩組社會事實是否就能簡單地一因一果對應起來呢?顯而易見,如此這般的線性思維把復雜的社會問題簡單化了。
十多年前,在中國的學術圈里,這個話題好像曾經也熱過一陣。但是,研究越深入,越是發現將這兩者簡單地作線性相關恐怕是不科學的。很多社會問題,恐怕與貧困、與社會不公平的關聯更大。譬如農村的“老光棍”問題,其實“窮得娶不上老婆”,在中國幾千年來恐怕一直就存在。再如性暴力犯罪,若簡單地與男多女少掛起鉤來,豈不更是笑話。
正因為如此,近年來,學界已經很少有人去討論這個話題。在知網上用“性比例失調”和“性比例失衡”去搜索,只檢出屈指可數的6篇文章,而且近5年中的只有1篇。
當然,性比例失調或失衡與諸多社會問題究竟什么關聯?關聯度究竟有多大?這個問題也不是完全沒有研究價值。但是,其中幾乎每一個問題的影響因素都太多太復雜,要設計一個哪怕是說得過去的研究框架難度都很大。另一方面,因為這個問題涉及計劃生育,計劃生育又是“基本國策”,與地方政府的政績掛得很緊。所以,要想得到詳盡的相關數據,即使是已有的現成數據,都是很困難的。要想自己去基層做調查,那恐怕更是難上加難。
在國際學術圈里,最近有澳大利亞的學者對此問題作了研究,他們的研究結論是:將中國性比例失調歸咎于計劃生育是錯誤的。她們指出:現在的流行看法是計劃生育造成了中國性比例失調,因為獨生子女政策促使重男輕女的中國人在生育時有意識地選擇男孩。他們認為,這樣的看法可能并不全面。理由是:其一,中國的性比例失調或失衡,并非從執行計劃生育后才開始;其二,中國被嚴格執行獨生子女政策的,只是一部分居民家庭,而且大多數在城鎮。他們的研究很有價值,但老外對中國社會的了解,畢竟還是隔了一層窗戶紙。
因為缺乏全面深入的研究,計劃生育對中國社會的影響可謂撲朔迷離。
最后,對于中國社會“多”出來的3000萬男性的問題要關心,但也不必過于擔心。因為社會本身是一個有自組織能力的有機體,具有自行糾錯的功能,譬如近年來新生兒的男女比率一直在縮小。宏觀地說,如果我們觀察中國社會的發展變遷,人們對于婚姻和家庭的認識和行為也一直在變化。一方面,并非男女比例相當就會各自配對戀愛結婚組成家庭,其中相關的影響因素實際上錯綜復雜得很;另一方面,戀愛婚姻的選擇范圍隨著人口在國際國內廣泛流動而擴大,有部分人群的視野甚至已經投向世界。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