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1月13日報道(李思思、任沁沁)隨著互聯網金融不斷向影視業進軍,大數據、大IP(知識產權)已然成為當下頗受關注的行業現象。“IP熱”是否表示有越來越多的優秀影視作品誕生?是否意味著中國影視業迎來再次繁榮?多名影視編劇近日在京探討“IP熱”現象。
IP即知識產權。IP改編在影視行業其實早已有之,好萊塢每年都有大量經典漫畫改編的電影登上銀幕。一些賣座的原創作品也會接二連三推出續集、前傳和外傳。在中國,以文學作品、戲劇為藍本的影視劇更是屢見不鮮,許多年輕觀眾都是看著根據金庸、古龍、瓊瑤小說改編的影視劇長大的。
近年來,《盜墓筆記》《花千骨》《瑯琊榜》等多部改編自網絡文學的影視劇火爆熒屏,《同桌的你》《梔子花開》等歌曲也被改編為青春電影,甚至連《新華字典》和“俄羅斯方塊”都被稱作“熱門影視IP”,一時間中國影視業中現象級IP作品層出不窮。
“當前IP改編的大熱與時代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密切相關。”《新水滸傳》《平凡的世界》等電視劇總編劇溫豪杰說,最初由傳統文學向人們傳達審美價值,告訴人們判斷是非曲直的標準,而當前,這一載體變成了網絡文學。
操刀撰寫過《鬼子來了》《三槍拍案驚奇》等電影的編劇史建全則認為,IP熱產生的另一大原因是當前人們對商業利益的過度追求。
“在生活節奏不斷加快的今天,很少有人能夠靜下心來長時間專注于寫作。因而不少創作者和投資方都選擇直接對網絡文學加以改造和炒作,經過商業化的包裝后,以IP改編之名推向市場。”史建全說。
于是,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低質量網絡文學被改編成電影、電視劇、甚至是網絡游戲,在粉絲經濟的帶動下成為一個個生產周期短、作品質量低的流水線產品。
“因此,我們真正反對的,不是對經典文學作品的改編和重現,而是打著IP的幌子用低質量的網絡作品圈錢的行為。”中國電影文學學會副會長汪海林說。
“IP熱使得許多優秀的原創本子拉不到投資、找不到人拍。”他認為,IP改編的熱潮在很大程度上擠壓了原創劇本的生存空間和發展前景,這無疑會對中國影視業的發展帶來極大的不良影響。
業內人士認為,當“小鮮肉”席卷熒屏、當顏值取代了價值,影視作品作為一種文化產品,其所承擔的社會責任正在被人們忽視。
“網絡的確為許多有才華的人提供了展示平臺,但正是這種高度自由,使作品質量難以得到保障。”《別了,溫哥華》《我的青春誰做主》等作品的編劇高旋認為,未來中國影視業的發展,需要經過專業訓練的職業編劇作為作品質量的保障。
日前發布的“十三五”規劃建議中,明確了文化建設的精品化方向,而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
“相關部門應當加大對影視作品的審查力度。”中廣國弘影視傳媒公司總經理魏濤說,只有這樣才能阻止“雷劇”和“神劇”的泛濫,從而杜絕唯票房、唯收視率、唯點擊量的現象。
“作為職業編劇,我們一方面應當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去了解現在的觀眾喜歡看什么。”高旋認為,但更重要的是要堅守職業道德、堅持主流價值觀,講好故事,不斷創作出觀眾喜聞樂見的文化精品。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