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甘肅在線訊 抓干部、帶隊伍、強組織,他為新坪村發展奠定了堅固的基石;解民意、知村情、建大棚,他為百姓鼓起錢袋子培育了朝陽產業;重教育、愛公益、塑精神,他給了新時代新農村一個新面貌。他,就是 靖遠縣新坪村黨支部書記、村主任陳永紅。
靖遠縣新坪村黨支部書記、村主任陳永紅
一名九零后村干部,六年的櫛風沐雨,從村容村貌到產業發展,從移民新村到脫貧致富,陳永紅把熱情寫進了新坪村的發展,用汗水鋪筑了一條百姓脫貧路,將父老鄉親的好日子篆刻進了他昂揚的青春里。2019年,陳永紅獲得共青團甘肅省省委頒發的“向上向好”青年獎,2020年獲得甘肅省脫貧攻堅“青年榜樣”先進個人榮譽稱號。
帶領新坪村的老百姓脫貧致富,過上好日子,這個陳永紅始終沒有動搖的夢想,而今實現了!
“心里有責任 我們必須有一個靠得住的‘班子’”
“陳主任,我們的水渠有問題,馬上就要澆地了,給我們看看”。
“一個小時左右,我就安排解決”。
中午一點鐘,村主任陳永紅的辦公室早已是正常辦公模式。來辦事的老百姓說完事滿意地離開了,陳永紅又開始安排下午的工作事宜。
這,是他這些年最尋常不過的“午休”狀態。
他說:“老百姓不容易,有困難找來,我們一定要保證找得到人、辦得了事,我們必須是他們堅實的后盾。”
2015年,新坪村剛搬遷過來時,沒有建設村委會,村“兩委”班子威信不高、議事決策不規范等問題突出。陳永紅首先在抓村社干部、帶隊伍、優化環境上下功夫,組織村“兩委”班子制定了理論學習、固定黨日活動、民主議事等一系列規章制度。切實規范組織設置和組織生活,在日光溫室、養殖等合作社成立黨小組,實現了黨組織對產業鏈的全覆蓋。帶頭落實“三會一課”、組織生活會、談心談話、主題黨日制度。全面推行“四議兩公開”,特別是組織推選了59名村民代表,成立了村民議事小組、理財小組等配套組織,發揮了積極作用。
為了更加民主公平的帶領老百姓發展產業,2018年以來,村里召開議事小組會議20多次、村民代表會議10多次,討論產業發展、村集體土地利用、公益性崗位選聘、發展合作社等事宜,真正做到了群眾的事由群眾商量著辦。通過民主議事,解決了低保評定、互換并地等一些棘手問題和爭議事項,充分調動了群眾參與村務的積極性主動性,通過親身參與,群眾看到了村里黨員為村子發展做的努力,開始信任干部、支持村里的工作。“群眾從3年前有領導干部來村就圍堵上訪,到現在有事首先到村委會商量反映,從不信任村干部到現在凡事都找村干部,思想觀念發生了深刻變化,凝聚起了專心生產、加快脫貧的群眾力量。”陳永紅說,新坪村還被評為2017年白銀市黨建引領奔小康先進黨組織、靖遠縣先進基層黨組織。
靖遠縣新坪村黨支部書記、村主任陳永紅在和農戶溝通產業發展情況
“眼里有路子 我們必須要為百姓培育一個靠得住的產業”
“北灣鎮新坪村不同于一般的貧困村,這是2013年岷漳地震災后的一個重建安置點。2015年搬遷至靖遠縣北灣鎮,起名花兒新村——新坪村。搬到新坪村后,由于地域等自然條件的改變,我就明白產業發展需要換路子了,不再是我們傳統的靠天吃飯,所以根據縣上的政策,我開始動員老百姓種植大棚蔬菜,開始的過程確實很艱難”,陳永紅說,因為大棚的建設得集中連片,就需要流轉土地,老百姓第一次接觸到這樣的產業,心里沒底,不愿意流轉,他帶領村干部沒白天黑夜的走家串戶,挨個做工作,經常和農戶聊天半夜。有的人家甚至幾十趟地跑,還有人在岷縣老家的,大雪天他和同事開著車去老家溝通流轉土地的事,風雪交加,只想著早一天把土地的事定下來就可以部署大棚建設。
移民群眾從高寒陰濕的山區搬遷而來,不會種水地,有的群眾連溫室都沒見過。面對陌生的日光溫室,陳永紅只好帶頭克服“怕、懶、靠”的思想,積極行動,決定示范種植6座日光溫室。從2016年10月開始,搭建鋼架、平整土地、蓋大棚膜、購買苗種,一門心思放在日光溫室示范種植上,先后投資10多萬元,建成了村里第一批6座示范日光溫室。
終于,在他們的不懈努力下,第一批大棚建設落地了。
經過精心種植,2017年3月下旬到5月,6座溫室3個月實現收入2.4萬余元,實現了從靠天吃飯的雨養農業到精耕細作的現代農業的根本轉變,鄉親們看到了大棚蔬菜的前景,更看到了發展的方向和致富的希望。
一個新產業的萌芽破土,是一件艱辛的事;讓它茁壯成長,就更是一個需要灌注無數心血和汗水的過程。
有了6座溫室的成功示范和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陳永紅推動發展日光溫室的信心更足了,他帶領村社干部廣泛入戶調研、征求群眾意見,制定日光溫室建設方案,決定將村里的1號地流轉至村委會用作日光溫室建設。面對群眾因循守舊、不愿流轉土地的情況,陳永紅再次迎難而上,帶頭并動員家中親戚流轉土地;對不愿流轉的一戶一戶上門宣傳解釋,苦口婆心做工作;對個別仍住在岷縣老家的群眾,他自己開車回去,一個山頭一個山頭的上門做工作......。經過不懈努力,這一行動逐步得到了大家的理解和支持,590戶群眾同意流轉土地,為村里統一規劃、集中建設日光溫室打下了堅實基礎。每座日光溫室約8萬元的建設資金,對搬遷群眾是一筆天文數字,為此,他積極呼吁匯報,爭取到每座日光溫室5萬元的產業扶持資金,解決了群眾的燃眉之急。2017年-2019年三年,村上分批建成83座、302座、200座共585座日光溫室,全村日光溫室覆蓋率達到97%,為群眾脫貧致富打下了堅實的產業基礎。
對于農業產業而言,種的出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有銷路。在村上建成500多座日光溫室后,每天黃瓜產量達到10多萬斤,加上鄰村更是超過30萬斤,隨之而來的是收購風險、價格風險。蔬菜賣不出去怎么辦?價格低了怎么辦?怎么帶領老百姓實現穩定持續發展?陳永紅暗暗著急、默默思考,尋求解決辦法。他努力學習扶貧產業發展、農產品銷售的相關政策知識,跑遍了蘭州高原夏菜市場、西寧青藏高原市場、省農業產業產銷扶貧協會等,與幫扶隊、鎮村干部反復研究討論,明晰了下一步發展思路,那就是要轉變思路、提質增效,走品牌化可持續高質量發展的路子,走延長農業產業鏈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路子,走發展集體經濟、完善銷售體系帶動群眾分紅受益的路子。方向一經確定,他立即付諸行動。牽頭成立了靖遠縣新富中蔬菜貿易有限公司,構建了“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在村口建成一座農貿市場,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交易自產蔬菜;與白銀市興華種植有限公司達成蔬菜購銷合作協議,與蘭州市華潤萬家、華聯等超市積極對接供貨,讓小農戶“抱團發展”,降低市場風險,增加群眾收益;搶抓“一帶一路”機遇,注冊了“花兒新村”黃瓜商標,通過分揀包裝打造精品黃瓜,銷往新疆等外省市以及出口中亞五國;積極推行“三變”改革,蔬菜公司每季度拿出一部分利潤,給合作社群眾分紅。2019年11月以來四個月,村蔬菜公司已收售黃瓜2000噸,實現銷售收入1200余萬元,為全村開拓了一條穩定發展、可持續發展的致富路。
靖遠縣新坪村黨支部書記、村主任陳永紅在漲勢喜人的黃瓜大棚
在種好大棚的同時,為滿足部分群眾養殖意愿,他和鎮村、幫扶隊干部跑遍村里,尋找適宜養殖的場地,爭取資金360萬元,建成12000余平方米標準化養殖場一座。為示范帶動農戶,他又和幾名鎮村及幫扶隊干部無償籌資,購買羔羊進行育肥,收益歸村集體、虧損自擔。目前,養殖場共有15戶、存欄肉羊1100余只,戶年均收益預計在2萬元以上。為拓寬群眾增收渠道,他赴天水等地考察,決定發展扶貧車間,解決部分留守婦女就業問題。在扶貧車間建設階段,他日夜守在施工現場,保障扶貧車間順利投入生產、走上正軌。同時,他積極銜接光伏扶貧項目落地見效,每年為貧困戶帶來增收約1200元,村集體收入4萬元。主動對接周邊工程建設項目部輸出勞務300人次以上,促進貧困戶就地就業增收。
陳永紅超前謀劃,大膽嘗試,大力發展富民產業,構建了以日光溫室種植和肉羊養殖為主,扶貧車間、光伏扶貧和勞務輸出為輔的多元富民產業體系,實現了移民群眾“搬出來、穩得住、能致富”的目標,走出了一條示范引領的奔小康之路。
曾經的貧困村,如今變成了遠近聞名的“花兒新村”、產業扶貧示范村。
“夢里有曙光 我們必須要成就一個精神、物質都富裕的花兒新村”
“我們的老百姓,不僅要鼓起錢袋子,思想靈魂也要得到良好的武裝,在種好大棚的同時,我們必須開展各項精神文化活動,在潛移默化中改變村民素養,讓我們花兒新村成為一個物質精神都富裕的新農村”,陳永紅感慨,從大山深處走到新坪村,一定要帶領百姓成為新時代的農民,為鄉村振興打下堅實的基礎。
由于靠天吃飯形成的習慣,村里群眾搬來時等靠要思想普遍嚴重,大多數群眾靠著墻根曬太陽,沒有發展意愿。對此,陳永紅和鎮村、幫扶干部想了很多辦法,堅持把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宣傳黨和政府的扶貧政策,引導群眾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組織村里開辦了新坪講習所、婦女識字班、村廣播,舉行家庭衛生、誠實守信、好婆婆好媳婦、日光溫室生產大比武等評優表彰活動,制定了《新坪村村規民約二十條》。每年春節組織舉辦“感黨恩 迎新春”活動,包括聯歡晚會、社火表演、籃球比賽、送春聯等,豐富群眾文化生活。隨著產業發展、收入增加,群眾逐漸融入當地、適應生產生活轉變,思想觀念和精神面貌發生了顯著變化。2020年全國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后,了解到湖北省生活物資緊缺,在村里幾名黨員的提議下,全村群眾積極響應,充分發揚“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精神,自發捐贈黃瓜3.9萬斤,并落實租車、包裝等費用2.4萬元,2月7日運往湖北仙桃,用實際行動回饋社會、感謝黨恩。
為徹底改變村里衛生臟亂差的狀況和群眾不良的衛生習慣,陳永紅專門去蘭州市七里河區學習,借鑒該區經驗成立了新坪物業公司,專門負責村里公共環境衛生整治。為調動村民參與的積極性,他又創造性的提出利用光伏扶貧電站收益,為每戶群眾設置1名網格化保潔員崗位,負責戶內戶外環境衛生,每季度村物業公司驗收合格后,向群眾發放光伏分紅收益。通過以獎代補的形式,徹底改變的群眾的衛生習慣,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作為一個有情懷的90后村主任,陳永紅一直熱心公益事業,關心文化教育事業發展。幾年來,先后捐贈5萬元支持村委會、新坪小學和新坪幼兒園舉辦活動,鼓勵村里大學生利用假期時間免費輔導村里的中小學生。同時,陳永紅自己也通過自學、培訓、在職大專等渠道不斷提高文化知識、政策理論水平及組織管理、謀事干事能力,以學代干、以干促學,個人綜合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在實際工作中得到了檢驗和認可。
“如今,群眾精神面貌和村容村貌發生根本轉變,花兒新村正走在‘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光明大道上”。陳永紅滿懷希望地憧憬著。(靖遠縣新坪村木同供稿)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