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武都訊(通訊員 嚴艷)為進一步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工作,全面提升易地扶貧搬遷質量和成效,切實解決搬遷群眾的就業后顧之憂,實現搬遷群眾長遠穩定生活的目標,全面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去年以來,武都區立足區域實際,采取六種就業模式相結合,確保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生活美,穩步實現易地移民搬遷、城鄉綜合治理和鄉村振興一舉多贏。
按照“兩不愁三保障”目標和“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在集中安置點開展拾遺補缺,做好配套設施掃尾工作,保障搬遷群眾生產生活便利,進一步提高入住質量。結合產業發展規劃、鄉村振興規劃等,制定完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后續產業發展規劃或實施方案,明確產業發展重點和實施路徑、配套支持政策等,確保安置區有產業、搬遷戶能就業。
持續抓好花椒、油橄欖、家畜家禽、蔬菜、林果、中藥材“六大特色產業”和區域特色產業,扶持有條件的搬遷貧困戶發展小庭院、小家禽、小手工、小買賣、小作坊等容易上手、短平快的“五小”產業,切實提高搬遷群眾收入。馬營、蒲池等高寒陰濕區發展以中藥材為主的主導產業;角弓、石門、外納等白龍江河谷地帶和坪埡、安化、柏林、龍鳳、郭河等半山干旱區發展以花椒、油橄欖、蔬果為主的主導產業;琵琶、洛塘、五馬、裕河、三倉、五庫等林緣區發展以家畜家禽、蔬果、中藥材等為主的主導產業,積極支持鄉鎮在集中安置區建立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果蔬保鮮庫和標準化種養生產基地,落實財政獎補政策,促進搬遷群眾增加收入,確保每個集中安置點都有主導產業。
按照“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要求,通過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能人大戶等不同組合形式的新型經營主體,綜合運用訂單、股份、勞務、服務、租賃等多種方式,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幫助貧困搬遷群眾融入產業發展鏈條,增加財產性收入。
鼓勵搬遷戶將土地經營權依法自愿有償流轉給新型經營主體,流轉收益歸搬遷戶所有。鼓勵搬遷群眾將承包地經營權作價入股,拓展搬遷群眾增收渠道,保障其增值收益。土地流轉后,搬遷群眾繼續享受依附在原土地上的惠農政策,做到權屬不改變、權益不受損。
加快扶貧車間建設進度,加強扶貧車間運行管理,最大程度吸納建檔立卡搬遷群眾在家門口就業,同時,利用各類公益崗位,優先安排特困搬遷群眾,幫助搬遷群眾落實就業。
建立健全安置點電商網店建設。通過互聯網,建立網店,規范運行,線上線下銷售,打造一批叫得響的農產品“知名品牌”,拉動消費扶貧,促進群眾增收,方便群眾生活。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