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武都訊(通訊員 張虎偉 胡云艷)為減少疫情給群眾增收帶來的損失,今年以來,武都區馬營鎮積極實施勞務輸轉、就地就業、“五小”產業等增收措施,持續鞏固脫貧成效,防止脫貧群眾因疫返貧。
一是組織勞務輸轉,加大就業扶貧。鎮黨委政府積極與用人企業有效銜接,采取“點對點”勞務對接,優先考慮“貧困戶、邊緣戶、監測戶”勞動力的勞務輸轉,耐心給他們講政策、算經濟賬,確保“輸出一人,致富一家”。截至目前,全鎮累計發放健康證明向區內外和省內外輸送務工人員共計8517人。
二是在今年鎮內實施項目建設補短板的同時,積極招聘沒有外出務工技能、產業發展不力,增收渠道單一的特別困難貧困戶參與通社道路硬化、產業路修建、庭院硬化工作中來,連同了“家門”到“就業”之路。截至目前,據統計382人參與投工投勞,每天給與80—150元的務工費用,增加特別困難貧困戶的工資性收入。
三是打造“庭院式”經濟,積極開展生產自救。讓貧困戶家庭在勞動就業之余,利用自家門口發展養殖、中藥材加工等產業,村“兩委”通過組建幫扶小分隊,鼓勵貧困戶之間互相幫扶,變為你家有活大家來幫助模式,既解決了平時干活缺人手,也解決了沒錢雇人的問題,為貧困戶減少了生產性支出,節約了成本。
四是積極對公益性崗位培訓調整。重點針對殘疾人、零轉移就業貧困家庭勞動力等貧困群體,結合各村建設實際需要調整設置保潔員、治安協管員、護林員等崗位,科學合理安排,扎實開展環境衛生打掃和護林工作等,按照績效考核制度,及時兌現崗位報酬,有效解決了特殊貧困戶穩定增收難的問題。
五是積極發展“五小產業”實現貧困戶“零門檻”創業。鎮黨委政府立足村情實際和資源稟賦,扶持有條件、有意愿的建檔立卡貧困戶發展小買賣、小作坊、小手工等“短頻快”增收小產業,鎮政府對農戶編織成的掃帚、背簍、竹筐等手工品,在開展消費扶貧上下功夫,并統一收購銷售,促進貧困群眾持續增收。據統計,貧困群眾銷售手工產品已實現近9萬余元的增收。
六是實施退耕還林發展木龍頭。去年以來,全鎮圍繞產業結構調整,對郭河口、松坪、陽坡、張坪、賈陰坡等村天然灌木林普遍適宜野生木龍頭生長的地方,栽植補植木龍頭2200多畝。目前正是采摘期,預計今年木龍頭產量達25噸,產地收購價鮮貨1公斤30~36元,有效帶動了貧困群眾增收。
七是大力發展產業扶貧,按照“長中短結合、多元化發展”思路,在持續抓好主導產業中藥材種植的同時,通過產業獎補的方式,引導鼓勵貧困戶發展周期短、見效快、當年能有收益的高原油菜籽3000畝,不僅具有觀賞價值又有經濟價值,實現了農民增收和旅游發展雙贏的目標。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