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甘肅在線禮縣訊 滴灌、水肥一體化控制供給系統的蘋果矮砧密植標準園;正在上演“速度與激情”的景禮高速建設現場;新時代文明實踐如春風化雨沁人心田……
谷雨時節,行走在蘭倉大地,處處升騰著發展的熱浪,時刻跳動著奮進的脈搏,片片希望沃土厚植生機。行棋觀大勢,落子謀全局。禮縣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實現“十四五”規劃良好開局,2021年完成生產總值46.62億元,同比增長6.9%。
“今后五年,我們將努力建設產業興旺、文化興盛、城鄉優美、生態良好、社會和諧、人民幸福的美麗禮縣,奮力譜寫禮縣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篇章。”禮縣委書記孫根林說。
攤開棋局,謀定而動!禮縣,向著高質量發展堅定前行!
筑牢鄉村振興“壓艙石”
永興鎮何家村200畝蘋果矮砧密植標準園里,一排排水泥樁扎根在土地,齊齊伸向天空,蘋果“矮化密植高架栽培、水肥一體機械作務”種植的新技術、新模式,打造可觀“錢”景;
石橋鎮漢陽村農安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辣椒育苗點中,一株株奮力生長的辣椒苗在春風中搖曳,農戶熟練地揮動著小鐵鍬翻土起壟,開辟出一條火紅的“致富路”;
龍林鎮北山萬畝花椒示范基地內,從建園到管護,花椒專家現場精準指導,農戶查殘缺補新苗,老椒園生機萌動,“搖錢樹”更新復壯;
……
登高望遠,在禮縣的山川大地上,片片希望沃土厚植生機,座座“綠色銀行”正在加速崛起。
鄉村振興,產業先行。豐富的資源稟賦為禮縣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構筑基石,禮縣搶抓機遇,調結構、強基礎、惠民生、增活力,推進特色產業提質增效,跑出鄉村振興“加速度”。
全縣經濟林果達到130萬畝,其中蘋果種植總面積達60.5萬畝;成功申報“禮縣蘋果”“禮縣大黃”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成立禮縣大黃研究院,創建農業產業示范點1112個;年均輸轉勞務12萬人以上;累計實現電商交易額24.1億元……
一組組詳實數據、一次次生動實踐,為禮縣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賦新動能。
地上有糧,心中不慌。禮縣還扎實開展撂荒地復耕復種,共整治撂荒地61910.16畝、播種糧食63.78萬畝,將“沉睡”的土地資源變成“活資產”!翱粗f稼地變成了雜草田,心里不是滋味,今年又種了好多土地,心里安穩多了!”禮縣沙金鄉紅磚村馬潤岑老人說。
值得一提的是,為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有效接續鄉村振興,禮縣研究開發了“防返貧監測戶戶清微信小程序”,在全縣范圍實推行一村一專班、一人一網格、一月一清查的戶戶清防返貧監測幫扶長效機制,有力助推了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
錨定目標齊發力。未來五年,禮縣將持續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推動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為美麗禮縣建設增底色、添亮點。
抓好項目建設“強引擎”
走進總占地面積約40畝的鹽井祠廣場建設項目現場,這里的鹽井祠廣場展覽館、商鋪和旅游景區基礎設施三個標段目前已基本竣工。
“禮縣鹽井祠旅游景區項目建成后,將成為鹽官鎮的一張金質名片,為弘揚井鹽文化和秦文化,進一步打造和提升鹽官‘歷史文化名鎮’旅游品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倍Y縣政府投資項目代建辦公室副主任蒲鋒介紹。
項目建設只有“加速跑”,經濟發展才能“撐桿跳”。
禮縣牢牢把住項目建設的“生命線”,按照農業優先型和文旅賦能型要求,堅持優化特色產業、做精文旅產業,搶抓發展機遇,著力打造“一帶兩區”產業集群,促進農業產業提質增效。同時,打造以大堡子山、祁山武侯祠為主的先秦、三國文化兩大旅游主題的秦漢文化產業園,提升旅游基礎設施建設。
據介紹,今年禮縣全縣確定實施500萬元以上重點投資項目73項,涉及基礎設施、民生保障、產業發展等方面,一季度已開工復工46項,開工率63%,累計完成投資5.86億元。
上下同欲者勝,以上率下者強。在推動項目建設過程中,禮縣嚴格實行縣級領導包抓責任制,執行“一個項目、一套班子、一個責任單位、一名包抓領導、一套工作措施”的項目包抓“五個一”工作機制,有力保障了項目建設順利推進。
親商安商造就一方投資熱土。禮縣堅持“一企一策”,強化對工業企業的協調服務,全面落實紓企解困優惠政策,梳理產業鏈、供應鏈上下游企業清單和產業鏈堵點。
全縣上下的共同努力,讓項目建設“規劃圖”變成了“施工圖”、“時間表”變成了“業績表”。
走進省列重大項目——S35景泰至禮縣高速公路隴南段工程,施工現場機器轟鳴,隨處可見建設者們忙碌的身影。甘肅景禮高速公路隴南管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虎介紹,截至目前,景禮高速公路隴南段工程項目累計完成投資26.48億元,占批復概算76.34億元的34.69%,其中,2022年完成投資5.36億元,占年度計劃任務20億元的26.8%。
一個項目,就是一個新的增長點;一批項目,就是一個新的增長極。
隴南紫金李壩金礦10000t/d采選項目,可解決1300余人的就業問題;鹽官鎮小城鎮建設集中供水工程,將解決沿線6萬多人的生產生活用水問題,進一步提升鹽官及周邊小城鎮的承載能力……
發展為要,項目為王。今后五年,禮縣將繼續把項目建設作為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強引擎”,既抓富民項目又抓強縣項目,全力以赴推進項目謀劃、儲備、包裝、爭取、建設和管理工作,為全縣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力支撐。
唱響文明實踐“好聲音”
四月的禮縣,草長鶯飛,山野蔥蘢,一抹抹“志愿紅”點綴其中,格外醒目。
作為禮縣新時代文明實踐的主體力量,他們或為防控疫情奔走一線,或為基層群眾宣講理論,或為留守老人送去關愛……全縣100支志愿服務隊踴躍投身實踐,讓文明新風吹進群眾心坎。
弘揚時代新風,用文明標注進步。
禮縣素來享有“秦皇故里”之美譽,歷史悠久,文化淳厚,文明的種子早已深耕這片土地。
邁入新時代,禮縣扛起文明實踐主體責任,創新工作思路,加大建設力度,確立了“1+2+7”模式和“5+萬千百”計劃為指導的工作路徑,以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建設為主陣地,著眼凝聚群眾、引導群眾、以文化人、成風化俗,為全縣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大的精神動力。
群眾在哪里,文明實踐就延伸到哪里,群眾有什么需求,文明實踐就建什么類型的場所。
在禮縣肖良鄉,一系列內容豐富的新時代文明實踐主題活動拉開春天的帷幕:讀書充電強大腦、產業技能大比武、星級文明戶評比……
夜幕之下的禮縣白河鎮、祁山鎮、沙金鄉,一個個農民夜校點亮了村民的農閑生活,通俗易懂的講課方式讓群眾聽得入神,成為老百姓身邊的“思想加油站”;
在禮縣白關鎮,基層干部主動上門與群眾拉家常,了解基層需求,把準群眾脈搏,把更多的關注點放到群眾的需求上,切實做到關心群眾、服務群眾;
……
一張張熱情洋溢的笑臉,一項項飽含溫度的舉措,正在打通為民服務的“最后一公里”,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真正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當前,全縣著力推動29個鄉鎮及579個村及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建設全覆蓋,用活用好“線下”“線上”兩種形式,常態化推進“萬千百”活動走深走實,同時緊扣有場所、有隊伍、有活動、有項目、有機制“五有”硬件標準化建設,推動全縣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提檔升級。
倉廩實而知禮儀,衣食足而知榮辱。站在新起點,禮縣將堅持立德樹人、以文化人,充分發揮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的主陣地作用,大力弘揚新時代禮縣精神,講述好“禮縣故事”,傳播好“禮縣聲音”,弘揚時代新風尚,凝聚發展正能量。
(隴南日報·隴南發布記者/楊麗君 肖紅 尚敏賢 李董)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