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張云霞)文化盛宴送到百姓身邊、志愿服務聚焦群眾所思所盼、移風易俗令陋習悄然改變……近年來,兩當縣聚焦“四個著眼”,開展了一系列接地氣、正能量、群眾喜聞樂見的活動,全力推動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擴面提質。
著眼“在哪實踐”,陣地建設“規范化”
建強活動陣地,夯實文明實踐基礎。按照“六有”標準,建成1個縣級中心、14個實踐所、121個實踐站。同時,突出行業特點和服務方向,搭建理論政策宣講、紅色文化教育、教育引導服務、文化體育服務、科技科普服務、衛生健康服務六大平臺,貫徹落實文明實踐五大工作任務。
堅持共融互促,推動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與黨群服務中心、文化服務中心、農家書屋、村史館等基層陣地融合發展,根據工作需要統籌使用,有效盤活資源、提高使用效益。
健全工作機制,壓實文明實踐責任。建立完善了《兩當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管理制度》、《兩當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辦公室工作職責》、《兩當縣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項目(品牌)考核獎勵實施方案》等規章制度。健全完善了新時代文明實踐指導組16個成員單位結對指導工作機制,完善提升省市級16個文明單位和幫扶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結對共建”機制。
著眼“誰來實踐”,志愿隊伍“專業化”
配強隊伍,健全文明實踐組織。組建了“1+6+N”志愿服務工作體系。依托中心建立志愿服務總隊,依托中心下設的六大平臺成立六支志愿服指導隊,動員黨政機關和企事業單位干部職工、聯鄉幫扶工作力量、社會人士等組建282支志愿服務隊,吸納8000余名志愿者,建成了覆蓋全縣、專兼結合、服務全面的志愿服務體系和隊伍。
強化培訓,提升文明實踐質量。舉辦兩當縣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業務培訓班,突出解決“新時代的志愿服務要怎么做?”“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是什么?”“如何進行志愿服務項目的設計與管理”等問題,提升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水平,強化隊伍建設,提高業務能力。
著眼“實踐什么”,活動內容“精準化”
群眾所需就是工作所向。圍繞群眾的生產生活、衛生健康、精神文化等各種迫切需求,整合各方資源,力求辦實事、做好事、解難事。
留守老人怎么辦?衛生系統組織專家志愿者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義診、送醫上門、60歲以上老人免費健康體檢等活;各文明實踐所(站)積極組織志愿者為留守老人開展愛心理發、清理屋內院落環境衛生等志愿服務,讓關愛服務行動有深度更有溫度。
留守兒童誰來管?組織和倡議駐村幫扶隊、村“兩委”班子和返鄉大學生,結合專業特長,為孩子們提供作業輔導、繪畫指導、閱讀培養等志愿服務,切實解決留守兒童無人看管問題。
移風易俗怎么來?紀檢、組織等相關部門制定紅白事報備承諾制度。村級制定完善村規民約和紅白理事會章程,利用道德講堂、農家書屋、文化廣場等載體進行教育引導和新風倡樹,發揮農村老黨員、離任村干部、老教師、“兩代表一委員”以及黨員干部的示范帶動、宣傳勸導和教育監督作用,推動移風易俗工作制度化、常態化。
矛盾糾紛誰來解?聚焦村級發展的大事、基層黨建的要事、鄉風文明的好事、影響和諧的難事、扶貧幫困的急事、利民便民的實事、其他群眾關心的村事,利用每月10日的“民事直說”平臺全面匯集群眾各類訴求并集中力量進行辦理,將矛盾化解在鄉村兩級,減少社會民怨,從而增加社會和諧。文明實踐活動案例“民事直說”成功入選中央文明辦編輯的《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工作方法100例》。
著眼“怎樣實踐”,活動開展“常態化”
如何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常態化、持續化、長效化?如何讓新時代文明實踐“動”起來、“活”起來?如何讓群眾樂于參與、便于參與、勤于參與?兩當的回答是:以經常性活動開展帶動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常態化運行。
制定《兩當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年度工作計劃》,按照“年有安排、季有主題、月有活動”的要求,將文明實踐與春節、元宵、清明、端午、重陽節等傳統節日融合,理論宣講、科學普及、技能培訓、道德提升、環境衛生整治等志愿服務活動,用“看得見的載體”實現了“看不見的教化”,切實增強廣大人民群眾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情感認同。
同時,引導各類文明實踐活動與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疫情防控、鄉村振興等重點工作進行有效有機結合,培育出愛心衣櫥、愛心超市、愛心洗衣房、小小講解員、紅色宣講團、鄉村大喇叭、“悅”讀者、“紅色周五”等一系列服務群眾覆蓋面廣、群眾滿意度高、志愿服務效果好、社會影響力深遠的志愿服務品牌和項目,實現了文明實踐多元支撐、多點開花的工作格局。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