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甘肅在線康縣訊 “今天幫助低保戶整理室內衛生,給我加了10分……”
“我們幾個把村口的淤泥清理干凈了,也給我們每人加了10分……”
“我幫賈叔家把所有的獼猴桃架扶正了,給我加了15分……”康縣岸門口鎮賈壩村積分超市門前十分熱鬧,鄉親們笑吟吟地“曬”成績、話感受,各自說著助人為樂、參與村集體公益事務的點點滴滴。
日前,康縣岸門口鎮賈壩村“為村耕耘者”村級事務積分制管理平臺的上線讓村民也有了自己的“OA”。
“每天都要‘核算’好多的好人好事,然后給鄉親們加分!辟Z壩村支部書記周邦貴邊看手機邊樂呵呵地說,“主要還能引人向善,調動鄉親們參與村級事務的積極性。”
“隨著‘積分制’的推廣,積分記錄和檔案管理正逐漸成為村委干部的沉重負擔。紙質檔案漏記、錯記在所難免,由此也引發了工作上的矛盾。”康縣岸門口鎮人大主席、賈壩村包村領導張濤坦言,“數字化工具的優勢就在于高效和透明度,鄉親們想查看自己積分就可以隨時打開手機了解。通過小程序,我們也可以快速完成提交和審核,從而避免了工作遺漏、滯后等好多問題。”
該鎮駐村干部、賈壩村“為村耕耘者”村級事務積分制管理平臺管理員李瑞冬補充道,“我們的積分制平臺上還有一個‘村莊大事記’板塊,專門記錄村內發生的一些大事。這段時間,我們主要錄入的是疫情防控、抗洪救災、環境衛生整治、獼猴桃長勢等等。這個平臺的應用,可以提高群眾對村內事務的參與度,并能更好地接收群眾的監督!
據了解,岸門口鎮賈壩村“為村耕耘者”村級事務積分制管理平臺是以村“兩委”帶領村民代表修訂的《村規民約》為基礎的,然后建立戶主文明積分檔案、推行積分制管理、實行村集體經濟收入分紅,構建自治、法治、德治的治理體系,推動形成全體村民共建、共治、共享的鄉村治理格局。
“我們每個農戶都有一個文明檔案,你看廟背社的賈玉金已經積得90分,李壩社黃守均的積分是85分……”康縣岸門口鎮鎮長王建虎給記者介紹小程序的運行情況時說,“在我們的‘積分制’管理制度中,村民每年通過遵守村規民約、參與產業發展、公益事務、出義務工、子女升學等多種方式累積積分,按村民家庭積分占比兌換日常用品,長期的積分還可以按比例參與村集體經濟的年終分紅。”
據王建虎介紹,為了落實鄉村振興為農民而興、鄉村建設為農民而建的要求,岸門口鎮堅持自下而上、村民自治、農民參與,引導群眾樹牢“主人翁”意識和村莊共同體意識。賈壩村“為村耕耘者”村級事務積分制管理平臺上的積分累積不減,參與的事務的越多累計積分就越高,也說明為村莊發展做出的貢獻越大,以此增強村民的成就感和榮譽感,激發群眾干事創業、參與建設管理的動力。
變“政府拉著群眾發展”為“群眾推著村莊振興”。在康縣岸門口鎮的張家河村,創建的鄉村振興“希望銀行”,又是鄉村數字化“積分制”管理的一大亮點。
“我們的‘希望銀行’是新型的村級事務工作管理平臺,目前已有65戶村民加入其中,借貸幫扶資金發放6.85萬元,鄉親們通過參加集體勞動、公益服務、履行各項任務賺取積分3萬元左右。”張家河村黨支部書記梁廣說。
據記者了解,該村的“希望銀行”是以“存、貸、還、投”四種運行模式,用“資金、積分、勞動、服務”四種流通兌換媒介變抽象為具體,將人居環境整治、富民產業發展、鄉風文明改善、民政關愛服務、閑置資源共享、集體經濟積累等工作板塊系統融合,量化管理,形成的一套新型的、完整的、操作性強的村莊管理體系。
在鄉村治理方面,該鎮還積極探索創新“村民說事室”“民情茶室”、中節河流域7村“流動村民說事點”“村評戶比”曬環境、“積分超市”“碼上學法”等微治理方式,解決群眾訴求,實現群眾愿望。與此同時,該鎮各村社還建立了互助幫扶愛心團隊、村民理事會、紅白理事會、道德評議會,提高群眾參與度,形成文明共建、齊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我們就是要用簡單、透明、實用的數字化‘積分制’,充分調動農戶的積極性,讓戶戶都為人居環境出力,人人參與共同管好村莊建設,推動形成黨支部引領、干群齊動,人人參與的‘三位一體’鄉村建設管理格局。”康縣岸門口鎮黨委書記楊新穎說。
“積分制”源于農村,又將以數字化的形式惠及更多村莊。在更廣闊的天地,數字化“積分制”管理定會讓康縣更多的鄉村在振興道路上充滿活力。(焦楊紅)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