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 味——作者:云 誠
農村的年味是從殺年豬開始的。
小時候,最盼望的事就是過新年了。每年臘月八,一碗臘八粥,給農人家一年的生計拉響尾聲,也預示著又一個農歷新年即將來臨。各家各戶就都著手計劃過年的事了。在農村,春節前最有年味盛事的就是殺年豬。
為啥叫年豬?一是養著就是為過年用的;二是那時候的豬,沒有現代規模化養殖,生長周期就要一年。村里也不是家家戶戶都養得起豬,只有家里田地收人好點、人口多點的農戶。每年春天買進一只土豬崽,用青草,爛菜葉和著飯后刷鍋水養著。那時根本沒有飼料和糧食去喂豬的,前幾個月都主要靠青飼料喂。豬也很瘦,農村人叫吊架子,意思是先長骨架。到了十月秋收時,人們就會收集一些癟豌豆、腐了一半的玉米棒子,還有被風吹落到地上摔傷的蘋果、梨等水果,喂給豬吃。家里平時的負責事務的男人,我們農村叫掌柜的。這時候也會安排家的里女人,要給豬加點糧食貼膘,那可是過年時一家人的臉面。
農村的殺年豬的確實一件大事,當然先要請先生看好日子,請好殺豬匠,周圍鄰居也都要來幫忙。消息最靈通的當然是小孩子們,他們也大約就在臘八節前后放了寒假。只要有殺豬的場面,他們成群結隊要從頭陪到底。農村的小巷里、院子里頓時平添了許多歡鬧的嘈雜聲,年味就開始濃了。
清晨,當周圍鄰居家里的大鍋水燒的滾開的時候,殺豬就開始了。最危險的時刻,也就是抓豬和宰殺。那都是很有技巧的活,在殺豬師傅的帶領下,一幫男人技術嫻熟地把豬摁倒臺板上,豬前腿是要用繩子捆拉著向后,免得干擾殺豬匠進刀和盛血。兩條后腿一定是要放到空中的,千萬不敢摁住。否則,豬會借力打力,人都會被他踢傷的。當殺豬匠嘴里念念有詞后,左手抱緊豬頭,右手把刀捅進豬胸部時,家里的老人早就準備好四疊黃紙,半跪在殺豬匠前,只等蘸上出刀的第一抹熱血。
一疊紙是拜祭天地,祈愿風調雨順、人壽年豐;一疊是拜祭灶神,上天言好事,下凡降吉祥;一疊拜祭先主,祈愿家庭吉祥平安、子孝孫賢;一疊是拜祭槽頭的,祈愿六畜興旺、五谷豐登!記得兒時看到這些,有些不懂,后來還理解為農村封建迷信。其實我們幾千年中華民族文化里,深深蘊藏著敬天敬地畏鬼神的思想。正是這種敬畏之心,讓我們的祖先在過去科學技術落后的環境里,珍惜環境、珍惜食物,懂得取舍適當、陰陽協調,尊老愛幼,得以繁衍發展壯大。
殺完豬就是兌熱水燙豬去毛了。兌水也是衡量殺豬師傅技術的又一標準,水太熱會把豬的皮色燙壞,太涼了褪又退不干凈。轉眼間,幾個壯漢就像變戲法一樣,在熱水大桶里把豬褪毛清洗干凈。接下來就到出稍環節了。出稍,也就是把褪干凈毛的豬拖出水桶,橫擔放在水桶上面繼續清理。這事做起來很有難度,但有本事的師傅是不用別人幫忙的。只見他右手把一根粗木棒子,一頭搭在大桶邊沿上,一頭斜插繞過住豬光溜溜的前頰攥到手里。左手拎住豬鼻子,嗨的一聲,豬的前半部分就躍出了水面橫臥在桶上。如法炮制,豬后半部分也就出來了。師傅環顧左右,在一片贊揚聲里,喝一口濃茶,點著煙又開始下面的環節了。
這時廚房里的一幫子女人,早把豬血和著蕎麥面蒸熟出鍋了。師傅麻溜地割下豬頭、豬尾巴,切下厚厚的項圈,交給廚房。女人們開始煮肉做飯了。現在想來,豬項圈也是最先能割下來的肉。再加上這也是豬身上最肥的肉,用它來招待幫忙的鄰友,是最合適不過的了。一來可以撐足主人家的臉面,二來足可以解大家一年來的饑饞。那時候平時是吃不了幾頓肉的,除非過年。所以誰家的豬大,肉肥,他家的年味就濃,年也就歡。
殺豬在一頓肉飽酒醉的狂歡中結束啦!可巷道里幾個孩子卻為一個豬尿袍爭搶的大打出手,哭聲一片。一群小孩子從頭圍觀到結束,不光是看熱鬧、吃肉。其實搶耍豬尿袍才是最重要的事。如果搶著拿到手,放在細砂土中,用腳輕輕揉。然后小心翼翼剔除掉外面包裹的肥油,繼續揉。揉到輕薄時,洗凈吹氣,一個氣球就成功了。在那個時代,那是最有成就感,最有意思的玩法了。
夜深了,鄰居都散了。男人們也都休息了,廚房里煤油燈還在亮著。家里的女人還在忙碌著。一個家庭家境的好壞,女人往往付出比男人更多,也更起決定因素。她在把肉規整分類,哪些親戚今年沒有養豬,必須要分點肉過去的。她娘家肯定是要有的,她已經悄悄安排師傅剁了一條帶肉多點的豬腿給留著。自己家豬頭、內臟還要留些肥肉掛起來過年用。這也是一家子的門面,要掛在親戚鄰居進門就能看見的地方。還要給鄰居明天早上每家端一碗,來幫忙的人今晚吃了,他們家里人還沒吃上。這也都是約定俗成的了,幾乎家家都一樣。會事的女還會偷偷準備點,給平時和丈夫有點有摩擦的人家去。冤家宜解不宜結,何況都是雞毛蒜皮子小事。但男人是犟死不回頭的,只能以后慢慢給他說。
農村的年味,就從殺豬開始了。
作者簡介:柏曉勤,字云誠甘肅成縣人。現為中華詩詞學會會員,中國自然資源作協會員,中國自然資源攝影協會會員,甘肅現代攝影學會會士。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