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公元1286年),安定建立了站赤(即驛站),形成了經通安驛、延壽驛與稱鉤驛的南北驛道及經西鞏驛、延壽驛與稱鉤驛的東西驛道。
明太祖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蘭州黃河架設浮橋,以蘭州為中心的東西驛通(陜甘車馬大道)橫穿安定,是明清以來西北地區的重要通道。
民國16年(公元1927年),沿陜甘大道,修筑了蘭州至平涼公路,穿越安定。民國33年(公元1944年)修通了定岷公路北段,通行大車。古代交通運輸業對安定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建國初期,相繼改建新建了西蘭、宜蘭、定臨、定天、定渭等干線公路5條,定西市安定區過境全長達222公里。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黑山至崖灣公路、西蘭公路、韓家坪至張灣鄉政府段、紅馬路、巉郭路相繼開通,縣道發展到210公里。
20世紀90年代末,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連霍公路、定蘭高速公路等相繼建成,過境分別為49公里和27公里。
自2004年以來,安定區共積極爭取項目資金7399萬元,相繼完成了馬塬公路鋪油、梁稱公路改造鋪油、葛西公路、內高公路、高白公路改造等通達、通暢工程153項,新建、改建農村公路1024公里,其中修建通鄉油路4條100.9公里,修建通鄉改造公路3條79.8公里,修建農村通達工程124條760.3公里,修建通暢工程2條4.85公里。2008年,全縣已啟動實施西漫公路鋪油、白大公路鋪油、李通公路硬化等53項重點公路建設項目,總投資3000萬元。
交通詳情
截至2013年,安定區有國道過境4條187.8公里,省道過境3條96公里,縣道過境10條271.5公里,專用公路2條19.4公里,鄉道10條140.2公里,鄉村道路1318.3公里。國、省道過境通油路的鄉鎮有16個,占鄉鎮總數的84.2%,通油路的村有101個,占行政村總數的33%,全區公路通車總里程達2013.8公里,基本形成了以國省道為框架,縣鄉道為支線,東西連接,南比貫通,以"五縱五橫"(五縱:白高路、靖定路、馬塬路、定渭路、定隴路。五橫:蘭宜路、葛西路、巉柳高速、312國道、王定路)為主的四通八達的公路網絡。
"十一五"以來,安定區共組織實施各級各類科技計劃項目106項,取得各類科技成果54項;獲得市級以上科技進步獎21項;申請各類專利118件,授權58件。安定區依托旱農中心建立了甘肅省馬鈴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依托圣大方舟建立了甘肅省馬鈴薯變性淀粉工程研究中心。
安定區被國家知識產權局確定為"國家知識產權強縣工程示范縣(區)",順利通過國家科技部"2009-2010年度全國科技進步縣(區)"考核驗收,榮獲"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區)"稱號。
2011年,安定區共有普通高中6所,在校學生18818人;普通中學57所,在校學生20588人;職業中學2所,在校學生7288人;小學200所,教學點68個,在校學生24815人。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100%。幼兒園11所,在園幼兒6136名。高考本科錄取人數2530名。
2011年,安定區共有醫療衛生機構29家,其中區級醫院3家、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所、婦幼保健院(所)1所、中心衛生院6家、鄉鎮衛生院16家、社區服務中心2所,床位1389張。全區兒童"四苗"全程接種率99.79%,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參合率95.18。
安定區是黃河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是古絲綢之路和歐亞大陸橋的必經之地,歷史悠久。
文物古跡
境內有馬家窯文化和齊家文化的大量遺存,陸續山土了國家級文物"新莽權衡"、省級文物"西夏金卷"、明代木板彩繪、唐代雕塑和新石器時代彩陶等。
社火戲曲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