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 做溫暖世界的小分子
11月4日,習近平在第四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式上發表題為《讓開放的春風溫暖世界》的主旨演講強調,中國擴大高水平開放的決心不會變,同世界分享發展機遇的決心不會變,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方向發展的決心不會變。
通過聆聽演講,受益匪淺,深受啟發:一百多年前中國也曾因為閉關鎖國,在世界的發展進程中一度掉隊;如今之中國繁榮昌盛,向世界張開了懷抱,正大跨步邁向偉大復興。聯想到我們作為國家的普通一員,一粒細胞、一個小分子,不是也應該有積極、陽光、開放、包容等優秀品質么?我認為是應該要有的。
保持陽光,克服本領恐慌。就像相較于苦澀的熊膽,更喜愛甜美的蜂蜜;相較于陰潮的梅雨,更喜愛溫潤的春風一樣,我們應該以積極、開放、陽光、包容的態度去接待群眾、對待工作、善待同志,而不是當所謂的“咸魚”,持“躺平”心態。人生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風順,每個人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困難、坎坷、挫折。面對困難,要有“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的信心,積極提升自身能力素質,克服本領恐慌,將困難消化為自身成長成才的養分。
保持積極,常懷憂患意識。筆者近段時間有切身感受,隨著年紀的增長,可能是“歲月不居”,一段時間不提筆、不練筆,就會生疏,感覺言之無物;一段時間不深入思考,看待事物就很難透徹,難以透過現象抓住本質的東西。究其原因,應該是“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就好像工作很多年,再提起學生時代滾瓜爛熟的公式、定理,很多都“交還給老師”了。“多少事,從來急;天地轉,光陰迫。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有時候,“急一點”“快一點”“多上心一點”對于提高效率,不無裨益。所以,要常懷憂患意識,深知不進則退的道理,嘗試著走出“舒適圈”,積極去多挑戰、多提升,從而不斷提升自身思想政治素質、不斷提高應對各種風險挑戰的能力。
學會包容,做到團結共贏。“團結國內外一切可能團結的力量”,是黨革命制勝的法寶,“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敵人搞得少少的。”有聯系就會有矛盾,矛盾是無時不在、無處不有的。今天我想說的團結,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學會團結自己。有些人會問了,為什么要團結自己呢?因為每一種選擇都不是完美無缺的,做出選擇的時候往往要承擔相應的代價和責任。工作中,常常看到一些同志,時常抱怨生活糟糕、懊惱如果當初如何云云,抑或者總在懷念曾經的“輝煌歲月”,人生沒有再前進一步。須知,過去的自己、當下的自己和將來的自己,有聯系,但又不完全相同,事后諸葛亮總是容易的,要學會與過去和解、包容曾經的過失,這是內因。另一方面,要學會與世界和解,解決自己前行的外因。有些人常常對一事、一物甚至一人產生糾結或矛盾,《蘭亭集序》中說,“當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實現抱負、達到目標是令人愉悅的,可不久就“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曾經的“所欣”俯仰之間就成了“陳跡”,這是王羲之一千七百多年前的感慨,仍然讓人深思。
一切都會過去,一切都會在將來越來越好的,所以,要打起勁來,擼起袖子加油干,保持積極、陽光、開放、包容,去做那個“陽光下的孩子,風雨中的大人”。
作者:韋竹立
作者單位及職務:廣西融水縣大浪鎮宣傳委員、統戰委員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