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冬至,大如年的冬至。從南方到北方,從海邊到內(nèi)陸,從餐桌到舌尖,從你到">
當昆明的湯圓咕嘟嘟下鍋的時候,沈陽熱騰騰的餃子已經(jīng)出鍋;當蘇州人的酒杯斟滿桂花冬釀酒的時候,成都人碗里的羊肉湯已經(jīng)下肚……
這是冬至,大如年的冬至。從南方到北方,從海邊到內(nèi)陸,從餐桌到舌尖,從你到我,十一座城市,十一道風味一一呈現(xiàn)。雖是不一樣的菜肴,不一樣的風俗,卻是一樣的暖暖人情。當傳遞著滿滿年味的文字和畫面集結(jié)之時,我們地鐵報聯(lián)盟的小伙伴們也以這樣的方式團圓了。
期待平淡細碎的美食與愛,能予你歲月靜好。祝冬至快樂。
蓉城冬至一碗暖心的羊肉湯
清晨六點,天色昏蒙,成都“秦川號”里已燈火通明。送貨的卡車準時停在店門前,幾名年輕人合力抬下新宰殺的整羊,堆放在門口長案上。灶膛上的大鍋剛剛煮沸,已有客人踏著薄霜走進店來,點了碗熱湯邊慢慢喝著,邊看庖丁排出刀具,當街解羊。
解羊已畢,洗凈大鍋將羊骨碼放底層,羊頭置于骨上,以瓷水缸壓鍋,再放上羊雜、羊油、大塊羊肉,注入清水,起火熬煮。兩個半小時后,羊湯微白,淡金色油光浮起,滿室飄香。鍋中羊肉羊雜撈起晾涼切片,爐火不停,繼續(xù)投入鮮肉烹煮。有客來時,取瓷碗放入切好的熟羊肉,舀起鍋中羊湯三燙三滾,便可送上桌了。
湯水清透,肉片勁道,這道羊肉湯不放任何佐料調(diào)味,根據(jù)自己的口味配上一個油碟一份主食,就是一套美味大餐。在湯碗里撒一勺細鹽含一口,沒有一絲腥膻,全是原汁原味的羊肉鮮香。現(xiàn)任“秦川號”的掌勺人李文杰頗為驕傲地說:“最好的羊肉不需要別的東西來調(diào)配,本身的味道就足夠美味,成都也只有我家才敢出這樣純的湯。”
“秦川號”的羊肉湯每天六點開始飄香,微黃燈光下,羊肉湯熱汽蒸騰,客人不多,卻顯得格外溫馨。趕在天亮前就來這喝湯的大多是積年的老食客,店家和客人,熟客和熟客,早成了老朋友。一位姓蘭的老者就著鍋盔咽下半碗湯后,悠悠地說:“三十多年了,這里的羊肉湯一直沒變過。”
成都《新城快報》記者陳逾斯攝影李勇
不僅要吃湯圓
還要煮炊鍋
終于入冬成功,2015年最后一個月一場還有點大的雪讓昆明人的年末變得特別有意義。而冬至也標示著一年又終將過去,老昆明人習慣在冬至節(jié)前親手搗米炒餡料,全家人再圍坐在一起包湯圓、煮湯圓,能吃上一碗自己家制作的湯圓無疑是年末最值得期待的事情。
冬至吃湯圓,昆明古而有之。“湯圓”是冬至必備的食品,“圓”意味著“團圓”“圓滿”,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團”。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冬至團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于互贈親朋。“冬至上墳、吃湯圓在明清時期已經(jīng)約定俗成。從前中原人遷徙到昆明隨之帶來了這個習俗。”老昆明風俗文化研究專家風之末端這樣介紹說,在冬至這天,老昆明人要搗糯米揉面,炒餡料包湯圓還要挑著炊鍋去上墳,拜祭完之后就燒點炭火在旁邊煮炊鍋吃。只是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吃湯圓和糍粑逐漸成了冬至的主流風俗。
今年已經(jīng)53歲的老昆明人李阿姨說,一年之中只有元宵節(jié)和冬至才能吃到孩子們心心念念的湯圓。到了冬至那天,小平房四合院子里也開始熱鬧起來,各家的大人們會抬個大研臼到天井里搗糯米,這就是制作湯圓的“掉漿面”,大點的孩子就搬個小研臼開始幫著家里舂核桃和芝麻,再小一點的孩子就抬個簸箕等著“新鮮出爐”的餡料倒進簸箕里,再把它們散開晾在窗臺上。如果放上一夜,核桃、芝麻粉就會凌(凍)起來,這樣的話湯圓包出來就可以多放幾天不會壞。 昆明《春城地鐵報》記者李薇
羊肉湯鍋烤全羊重慶冬至愛吃羊肉
冬至進補是民俗,“冬至到,羊肉俏”,到了這一天,吃頓熱氣騰騰的羊肉,成了不少重慶市民的選擇,羊肉湯鍋和烤全羊為主流吃法,老字號羊肉館做法多達上百種,只要與羊沾邊,生意都火爆,用重慶人話來說:“當然是吃羊肉撒,吃起熱火!”
昨日,記者在渝中區(qū)石油路茶亭北路找到一家羊肉湯鍋店,老板張玉林告訴記者,他是一名資深的吃羊肉達人,羊肉一天吃三頓,白天兩頓羊肉粉,晚上一頓羊肉湯鍋。冬至這天重慶人最喜愛的吃法有羊肉湯鍋和烤全羊,另外,粉蒸羊肉和羊肉米粉也是川渝一帶的特色小吃。張老板說,重慶人吃羊肉的歷史要追溯到四五十年代,那時候缺衣少食,天氣寒冷,而羊肉不僅能進補養(yǎng)生,還能驅(qū)寒保暖,而且這個季節(jié)羊肉的水分最少,肉質(zhì)最香。
每年冬季嘉陵江水位下降,渝澳大橋下北濱路江邊,烤全羊生意開始熱鬧起來,在這里搭棚子的店鋪有七八家,最邊上一家烤全羊店鋪內(nèi)有50張桌子,服務員告訴記者,最近生意特別好,晚上50桌可以坐滿,去年冬至賣了79只羊子,現(xiàn)點現(xiàn)殺是這里的特色。據(jù)說,平時生意再差的羊肉館,冬至這天生意都是很好。
《重慶熱報》記者劉鵬飛 干了這碗雞湯,送下一口豆腐
南京的冬天來得措手不及,一陣風一場雨就到了冬至,身子骨發(fā)抖的季節(jié)。好在我們的祖祖輩輩,早就研究出冬至抵抗發(fā)抖的最好辦法就是吃,雞湯豆腐餃子羊肉,眾多美食。
老南京人認為“冬至即小年”,是需要好好操辦一番的。小時候,不能免俗的要念叨冬至的俗語,“吃塊小蔥燒豆腐,一清二白。冬至吃餃子,冬至餃子帶喝湯,不怕身上起凍瘡。冬至進補,春天打虎,來碗老母雞湯。”
老南京,要做上這么一大桌純粹的吃食,冬至這一天,是需要從早忙活到晚的。一大早起來,家中得有人忙著上菜場、買豆腐、燉雞湯、包餃子,還要逐個給已經(jīng)成家的兒女們打電話,叮囑他們晚上回父母家來團聚,不管有什么理由——哪個缺心眼領導冬至晚上會應酬?老板也得回家過冬至不是。
老許的“高淳豆腐”在總統(tǒng)府一街之隔的科巷菜場。周邊住戶都知道,高淳豆腐用的是東北大豆,特別香。老許說,生意好的一部分原因,是南京人特別喜歡吃豆腐,冬至必須得排隊像海底撈一樣。
一塊噴香的豆腐是冬至的標配,南京人會選擇燉豆腐、燒豆腐或者是豆腐湯等吃法,熱氣騰騰的豆腐上桌,最平凡的吃法是一種回歸。這一天放開房價股市升學和考核,最樸實的念想是全家平安。哪怕明天早上還有年底天大的困難,今天也要用雞湯送下這口豆腐。
南京《東方衛(wèi)報》記者傅靜怡
冬至寧波人必吃番薯湯果
在寧波的傳統(tǒng)習俗中,番薯湯果是冬至必吃的美食之一。在冬至這天吃番薯,在寧波人的理解中就是將之前一年的霉運全部“翻”過去。
湯果,跟湯團類似,但個頭要小得多,而且里面沒有餡。湯果也被叫做圓子,取其“團圓”、“圓滿”之意,而老寧波也有“吃了湯果大一歲”的說法。寧波人在做番薯湯果時,習慣加酒釀。在寧波話中,酒釀也叫“漿板”,“漿”又跟寧波話“漲”同音,便取其“財運高漲”、“福氣高漲”的好彩頭。寧波人還喜歡在做番薯湯果時加年糕。年糕有“年年高”的美意。
在一碗小小的番薯湯果上,除了寄托人們對生活的美好愿望,還有“為無米炊”的巧思。過去的多數(shù)家庭,以“人多”為福氣的表現(xiàn),怎奈吃口眾多,糯米有限,難以果腹。家中的廚娘,便在糯米中加入廉價而且易飽的番薯,讓家人飽飽地吃上一頓。
作為一道家喻戶曉的冬至美食,番薯湯果的制作方法挺簡單:盡管現(xiàn)在流行吃紫薯,但做番薯湯果的番薯,最好是紅皮白心的,削皮切成丁。如果有興致,也可以買純糯米粉,用手搓成細條子,再摘成顆粒狀,搓成圓形,大小約是番薯丁的一半。一碗番薯湯果中,番薯和湯果的比例約為六比四。先將番薯丁放入冷水中煮透;然后汆入湯果;待湯果浮上水面,倒入適量酒釀,攪散;接著加入少許的生粉汁勾芡;出鍋前可以加一些白糖或者撒上一些糖桂花調(diào)味。
寧波《東南商報》記者石承承
有一種酒,錯過了就得再等一年
這是蘇州才有的酒,
出了蘇州,就很難尋到。
這是冬至才有的酒,
過了冬至,就少了很多味道。
俗話說“冬至大如年”,依照周代歷法,冬至是一年之初,所以蘇州的冬至前夜如同除夕夜一樣重要。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會團圓在一起,準備豐富的菜品,一同過節(jié)。
作為冬至夜的餐桌上必不可少的酒品,桂花冬釀酒一直是蘇州的老老少少們的最愛。它入口香甜,絲毫沒有白酒的莽撞,還散發(fā)著一股淡淡的桂花香。只要淺酌一小口,就會被那絲絲甘甜萌化了心,讓人欲罷不能。
冬釀酒的酒精度很低,只有三四度的樣子,制法也很講究。從前蘇州人會在自己家里釀造冬釀酒,把新糯米淘洗蒸熟后放在大缸中,加酒藥做成酒釀,然后兌水而成,基本上是“一斤糯米一斤酒”。如今,人們更習慣去街市上買。冬至前一兩個星期開始一直到冬至日,觀前街的老字號“元大昌”每天都會排出一條長龍,大家拿著各式各樣的容器,專程來“拷”一點冬釀酒回家,已經(jīng)成為一道風景。這樣零“拷”的酒,保質(zhì)期只有幾天。有的酒廠研究出了新的釀法,增加了后道程序,減少了過濾后的酵母菌,使得冬釀酒的保質(zhì)期可以延長到一至三個月。這樣,“酒鬼”們也可以稍稍攢下一些酒來,多享用一些時日。
喝到冬釀酒的時候,窗外正是江南的冬季之景。這一年又要過去了。若是錯過這一杯,就只能再等一年,所以,一定要今朝有酒今朝歡啊!
本報記者蔡璐袁煒
義取年勝年,借以祈歲諗
一年間最令人回味的,莫過于開始與終結(jié)兩個極端。
年末,以冬至收尾,老話“冬至大于年”,大概說出了它在人們心中的分量。冬至將至,我們唱起“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也開始分享“數(shù)九寒天”獨特的節(jié)令食文化。
若是于2015年黑夜最長的那天,問起一個老杭州該吃點什么?他會想也不想地回答:年糕。杭州的老話是:冬至年糕年年高!吃年糕,就是討個“一年更比一年高”的彩頭。不言而喻,年糕是杭州冬至當之無愧的主角。如清末一首詩中所云:“人心多好高,諧聲制食品,義取年勝年,借以祈歲諗。”從清末民初直到現(xiàn)在,杭州人冬至喜吃年糕。每逢這一天,都會制糕來祭祖或是饋贈親友,許多人家還會拿來紅胭脂粉泡成水,以蘿卜雕成各種圖案,將元寶、花卉、龍、鳳之類印于年糕之上。
老底子講究點的,會在冬至這天使上最極致的吃法——一天三頓吃出花樣,變著法兒吃一頓不落。淘米、軋粉、出蒸、敲打、抹平,當雪白的軟糯蒸上灶頭,糯香早已飄出千里。一早,芝麻粉拌白糖年糕在唇齒間留下細膩的黑白;晌午,油墩兒菜、冬筍、肉絲已在炒鍋中與年糕散出“嗞嗞”的香味;到了晚上,盛一碗湯年糕,雪里蕻、筍絲摻著肉汁,在寒冷的冬日里,帶來了嫩、柔、細、滑、韌、香的溫暖口感,更寓意著新的一年,會更加吉祥、美滿。杭州《城報》記者吳夢昕
甘公網(wǎng)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wǎng)).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