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崆峒區建成大寨、寨河衛生院綜合樓和13個標準化村衛生室。
2010年全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1766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4029.87元;城鄉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分別為7499元和3953.35元。
2010年全年大口徑財政收入完成29761萬元;地方財政收入完成19105萬元。全年一般預算支出達到119858萬元,其中:其中撥付教育資金23244萬元,社會保障和就業資金20414萬元,醫療衛生資金9917萬元,環境保護資金6630萬元,交通運輸2310萬元,住房保障資金2661萬元,地震災害后重建資金10058萬元。
崆峒區金融機構存款余額為125.63億元。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達72.78億元。其中企業存款為28.94億元;2010年年末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96.19億元。其中短期貸款47.41億元,中長期貸款48.68億元。
2010年全年保險業務收入19278.39萬元。支付已決賠款7885.88萬元。
2006至2012年,崆峒區連續6年提高城鄉低保標準,推行醫療救助“一站式”即時結算,實行金穗惠農新農合“一卡通”,新農合參合率達到99.3%,社會養老保險基本實現全覆蓋。安置高校畢業生586人,為7133人發放下崗失業人員和農村婦女小額擔保貸款、社保補貼2.4億元,困難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4335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95%。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為104%。受理區長熱線和群眾來信來訪4181件。
2012年,崆峒區完成投資6.2億元。
2012年,崆峒區新建三天門和新生巷社區,新民路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建成主體,重點鄉鎮視頻監控系統全面建成,檢察院辦案技術用房和基層派出所業務用房項目順利推進[9]。
2013年崆峒區平沿路改造二期、東大門道路改造一期、大岔河橋、羊渠溝橋全面建成。投資1.6億元,實施以“八溝一河”為重點的城市防汛安全隱患治理工程,累計鋪設雨污水管道13公里,砌筑護岸4.5公里,安裝護欄2.3公里。城鎮化率達到55.5%。積極創建國家級生態區,建成虎山公園、南部面山綠化、平沿路二期綠化亮化和老城區綠化改造提升等項目,新增城區綠地34萬平方米,城市綠地覆蓋率達到34.3%。2.5萬平方米公租房和15萬平方米農民安置樓建成主體,棚戶區改造建成安置樓6萬平方米,16個住宅小區建成商品住宅58萬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積達到28.5平方米。
崆峒區東瞰西安,西上蘭州,南赴寶雞,北抵銀川,綰三省而連六縣,自古就是陜甘寧三省(區)交通樞紐。比鄰周邊城市在200-400公里之間,寶中鐵路、312國道、銀武高速貫通境內,隨著寶(雞))平(涼)、天(水)平(涼)高速,天(水)平(涼)、西(安)平(涼)鐵路的建設,將形成以5條高速公路和3條鐵路為依托,國道和一、二級公路為骨架,縣鄉村道路為支線,輻射周邊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和二、三小時經濟圈,中心城市輻射帶動作用凸現。區內分別設有客、貨站點,公路交通輻射周邊三省,區內公交事業蓬勃發展[12]。
2010年全年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實現增加值39738萬元。
2010年全年公路運輸方式完成貨物周轉量364950萬噸公里。旅客周轉量24304萬人公里;鐵路旅客發到量90.59萬人。鐵路貨物發到量317.72萬噸。
2010年全年完成郵電業務總量18130.8萬元。2010年年末固定電話用戶69247戶。
2010年年末移動電話用戶289101戶。2010年年末互聯網上網用戶達到32813戶;數字數據網用戶(DDN)188戶[5]。
隴東即甘肅東部的簡稱。隴東主要指慶陽、平涼兩地區16個縣、區(市),它北接寧夏,東臨陜西,地處黃河中游的黃土高原。這里曾是華夏始祖軒轅黃帝最早的生息地及周文化的發祥地, 又是戎、狄、羌、薰育(匈奴)等古老民族的聚居地,古絲綢之路經過這里匯入河西走廊。隴東文化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隴東皮影,隴東皮影又叫燈影子、牛皮娃娃,它是舞臺演出的用具,同時也是一種民間工藝品。舊時,隴東皮影戲是以食用的清油(植物油)為燃料的燈光照射牛皮做成的人物剪影為傀儡的一種民間影子戲。白天有太陽的時候也可演出,稱為熱影子戲。皮影戲起源很早,按隴東的民間傳說,秦始皇的兒子胡亥生下來的時候,整天啼哭不止,但有一天,他
隴東皮影
看到窗子上照射的人影表演便不再哭了,但人影一離開窗子,他又啼哭起來。于是秦始皇命人雕刻出表演人的形狀,不斷地表演下去,胡亥不哭了,影戲也由此出現了。北宋時,影戲演出已較為普遍。 《都城紀勝》說:“凡影戲乃京師人初以素紙雕鏃,后用彩色裝皮為”。宋仁宗慶歷年間,范仲淹鎮守慶陽,當時藝人以演皮影戲犒勞將士。清末甘肅大將董福祥曾把環縣皮影戲班帶到京城為慈禧慶賀壽誕。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