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藝術頻道 > 民俗藝術 > 民俗藝術

崆峒區--平涼市崆峒區歷史文化

時間:2015-11-23 16:10:12來源:中國甘肅在線編輯:馬海花點擊:

隴東皮影主要分布于平涼、慶陽地區各縣,集中于陜、甘、寧三省接壤的三角地帶。它的人物造型,歸納起來有生、旦、凈、末、丑五個大類。根據人物不同的身份特點,夸張它的眉、眼、鼻、嘴和胡須五個部分。從工藝上講,隴東皮影造型外輪廊以直線概括,俊俏有神,尤重圖案裝飾,著色對比強烈,頭部造型約有千余種。由于在平面布幕上演出,只能左右動作,因此一般采用"五分臉",即側面表示法:一個眉、一只眼、一耳垂,半面嘴鼻一個臉。皮影的身段也用側面表示法。隴東皮影音樂深受陜西西路皮影弦板腔、碗碗腔的影響,有的班子就用以上音樂演出也有用秦腔演出的,但大多數班子以演唱隴東道情為主。

隴東皮影的刻制原料十分講究,要求以小口齒青槽期的黑毛公牛皮為佳,皮板薄厚適中,質堅而柔。在整個的制作工藝上,無論是選皮、刮皮、拓樣、針稿簇刻、著色、出汗、磚熨等各道工序都毫不馬虎。隴東皮影雕刻藝人世代相傳,雕刻刀法也非常講究,有走刀、推皮、打眼、“扣碗碗”等。以先繁后簡、先內后外的順序雕刻。早期隴東皮影只有20厘米左右高,紋樣和色彩簡單概括,往后發展,皮影高一尺左右,著色以黑、紅、黃、綠為主。其整體造型是頭大身小(5:1),身段上窄下寬,手臂過膝。全身頭、胸、手、腿等部分用牛筋絞連,身上的若干關節,根據動作需要,用三、五根毛竹操縱,通過燈光投影,影人在影幕上便表演出各種動作。清末,隴東皮影出現了帶有復雜圖案構成的大片布景,如“花果山”、 “金鑾殿”,稱之為“大片”, 尺寸為220-50厘米,中片亦有100厘米。

隴東皮影在我國美術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頁。

隴東窯洞,隴東窯洞源遠流長。《詩經·大雅·綿》中記載:"古公亶父,陶復陶穴,未有家室"。亶父,周文王的祖父。陶,借為掏。復,借為覆。從旁掏的洞叫覆,即窯洞或山洞;向下掏的洞叫穴。周人不修房室(“未有家室”)的穴居習俗,與現在仍然存在的隴東窯洞是一脈相承的。周人的先祖曾生活于隴東一帶。 《史記·周本紀》載:“后稷卒,子不 立,不末 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務,不 以失官而奔戎狄之間。”周先祖不 奔于戎狄之間,“戎狄之間”即今隴東一帶。

 

隴東的穴居窯洞,是黃土高原人文景觀的一大土著特色。據國際著名地理學家陳正祥考證,涇河流域的黃土層厚度可達百米以上。而且這一帶的黃土中不含砂石,十分粘牢,故而構筑的窯洞相當堅固耐久。

隴東窯洞是在人工掘成的崖上,由靠地面部分縱向挖成的洞。和蓋房相比較, “崖”就是屋架。崖的組合叫“莊”、“莊子”,主要有明莊、地坑莊等七八種,地坑莊則分平地下坑和“半明半暗”。這些形式,是典型的周祖掏洞穴居的遺風。地坑莊,是先掘地成坑,坑壁即是挖窯的崖面,這種類型一般集中于源面。地坑莊大小不等,一般為長方形,長10丈,寬3丈,深2丈,正面土窯3孔,側面一孔, 通道又叫"洞子",下洞上箍,安裝大門。隴東人講究地氣、根氣,地坑莊處在天地的層層環抱之中,所以隴東人住地坑莊,從心底里便有一種安然長久的瓷實感。

隴東窯洞的修筑,包含著無盡的文化,單是莊址的選擇,就要考慮背風、向陽、利水、氣暢,來去有路等多種因素。加之由穴居窯洞派生出來的窯洞影戲、火炕、轉槽、石磨等生產生活娛樂文化,可供挖掘展示的獨特的民俗很多,實在是旅游文化中一片未開墾的處女地。

隴東社火,每逢過年鬧元宵,隴東人的一件大事就是扶老攜幼,

車社火涌上街頭看社火。社火中最精彩的是高芯子,最有陣容的是車杜火,最為得意的是馬社火。無論是高芯子、車社火還是馬社火,都是真人扮假人,或表演幾個歷史人物,或一段戲曲場面,人物不唱、不說、不動,由座下的人、座下的車或騾馬代步,在街面上游行展示。

隨著時代的進步,高芯子越扎材料越高級,越扎造型越奇巧,原來由大人托著小孩的徒步被拖拉機、汽車代替了,而車社火,現代人則給它起了個新名詞--彩車,更是異彩紛呈、各展風流。由于農村機械的普及,農民養的騾子和馬越來越少,少了騾子和馬,馬社火自然就不像從前那么火爆了。

隴東獨特的地理和人文環境,造就了獨特的民間藝術。單就上面三種社火形式說,在我國戲曲的初始,就曾有過真人學假的階段,如宋代出現的“肉傀儡”。所謂“肉傀儡”,就是由成年人扛著扮著似假人的男童或女童,在街上游行表演,成年人在下面旋轉和舞蹈。我們隴東的高芯子、車社火、馬社火實際上 就是宋代“肉傀儡”的保留或延續,其表演形式古與今是一致的。他們往往由人扮成天神和古代名將,披甲戴盔,持名種兵器,如傀儡假人似的,乘車馬游行。研究“肉傀儡”和高芯子、車社火、馬社火的傳承關系,對我們保留和發揚這一獨特的民間藝術不無裨益。

崆峒武術,從有關崆峒武術的相關史料看,武術與崆峒山有關的就是宋·《續資治通鑒長編》。記仁宗慶歷時,葛懷敏定川砦之敗,西夏之兵南下搶劫,崆峒山的僧人法淳等師徒曾在崆峒山保護了附近的群眾及御書院,朝廷賜法淳等人紫衣。這是惟一的根據。以后崆峒山數起數落,明初已很荒涼,初為西德王所有,以后轉給韓王才有大規模的修建。清代王輔臣之亂以后,龍門派進入崆峒山,才由僧轉道,而在各代換代之際,遺憾的是對崆峒武術再無傳載。

相關文章
中國甘肅在線關于我們|媒體合作|廣告服務|版權聲明|聯系我們|網站地圖|友情鏈接 | 友鏈申請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