崆峒派武術吸收了少林、峨嵋、武當武術的精華,在其手法,套路、技擊功夫上成為一體,講究實打、實拿、以技擊強身健體和增加功力為目的。崆峒派武術特點是“奇兵”(兵器),它不屬于十八般兵器。形式各種各樣,小巧玲瓏,攜帶方便,不易被對方發現,交手中往往能出奇制勝。崆峒派武術飛練分五大門,從初級到高級依次為飛龍門、追魂門、奪命門、醉門、神拳門。每門有十五六套拳術和器械套路,每套路又有幾樣“奇兵”。除此,還有一套先天十八羅漢手,此拳是達摩所創的少林母拳,作為崆峒派武術的基本功來練習。崆峒派武術的飛龍門是初級門,套路有飛龍拳、飛龍掌、飛龍刀、飛龍槍、飛龍劍、飛龍鏟、飛龍棍、飛龍雙鞭等。追魂門和奪命門與飛龍門內容相似,只是一級比一級技高一籌。醉門是功夫較深的一門,有些功夫屬于絕技,如醉雙劍、“醉八仙”堪稱拳中之王,有躍、翻、撲、騰等高難動作,變化莫測,復雜驚險,不易掌握。神門拳是最高武功,可拳打不實,用意而不用力,是崆峒派武術出神入化,登峰造極的功夫。
崆峒文物,崆峒是甘肅省文物大市,歷史悠久,文物豐富,歷史年代齊全。崆峒區博物館珍藏文物2491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11件,二級文物64件。在這些文物中既有新、舊石器時代的產物,也有商、周時代的銅器以及出土的歷代陶器及瓷器、古字畫等,商代的銅爵,西漢的銅燈,戰國的銅簋,西周早期的銅鼎,新石器時代的白彩尖底瓶等都是館藏文物中具有代表性的藏品。
豆腐腦,豆腐腦是一種極嫩的豆腐,用一把扁平的勺子盛到碗里,然后加鹵。鹵是由黃花、木耳、口蘑、肉絲加團粉熬成。有回、漢之分。老豆腐和豆腐腦極相似,靠鍋底部分呈面筋狀。
孜然羊小腿,風味特色: 滋味濃鮮,原汁原味,外香里嫩,滑順爽口。
水餃,風味特色: 外軟里嫩,皮簿見餡,味鮮可口。
康健鹵肉,風味特色: 以傳統工藝與現代工藝相結合,色澤紅潤,油而不膩,甜美爽口。
羊肉泡饃,已有六十年經營歷史,是獨特的伊斯蘭風味食品。平涼羊肉泡漠選取料羊,也叫站羊,肉質肥嫩可口,采取“單走”,即羊肉和泡饃分別送上,肉湯清而不膩,鮮而不膻,輔以香油、油潑辣子、香菜、大蒜。吃過的人們贊美:“口越吃越小,筷子越吃越粗。”飯后一碗“三泡臺”蓋碗茶,令人心曠神怡,美食之樂,油然而生。羊肉性熱,含高蛋白成份,老幼皆宜,經常食用,可健身壯體,實屬冬令大補佳品。
平涼燒雞,風味特色: 具有雞體肥大,造型美觀,色澤金黃,燜爛脫骨、爽口不膩,鮮嫩濃香的特點。
崆峒山,位于甘肅省平涼市城西12公里處,景區面積84平方公里,主峰海拔2123米,自古就有“中華道教第一山”和“西鎮奇觀”之美譽。
1994年以來,崆峒山先后被認定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地質公園、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獲得“中國顧客十大滿意風景名勝區”、“中國旅游行業十大影響力品牌”、“中國最值得外國人去的50個地方”、“中國最具吸引力的地方”、“中國旅游文化示范地”、“ 中國十大道教文化旅游勝地”、“中國最美的十大宗教名山”和“中華民族文化生態旅游最佳目的地”等榮譽,2002年全面通過ISO9001、14001質量、環境管理體系國際認證,2003年7月26日,國家郵政局發行《崆峒山》4張一組景觀特種郵票,崆峒山登上了“國家名片”。
南山生態公園
太統森林公園,“西來第一園”——太統森林公園,位于崆峒區西郊3.5公里處。占地面積21.7萬畝。屬省級自然保護區和森林公園,是天然動植物園。景區森林覆蓋率70%,木本植物33科90多種,草本植物3000多種,實用真菌20余種。
十萬溝,十萬溝—大陰山景區位于崆峒山西南,河峽谷南側,距城約20公里,麻武鄉城子村境內。景區面積23.8平方公里,是崆峒區天然林資源區和旅游風景區。石崖間“將軍窯”、“藏軍洞”、“擊鼓窯”以及上“教坪”、“倉房梁”,“將官墓”、“仰駕山”等古遺址仍存。較著名的風景點有“虎跳崖”等景觀。
崆峒古鎮·問道驛站清福山,位于崆峒區四十里鋪鎮東南塬畔,距城區20公里。山下為西蘭、寶平、平鎮3條公路交匯處,也是寶中鐵路由南向西的轉折處,為隴東重要的交通樞紐地。山上有樓臺殿閣60余間,道觀僧院10余處,統稱三宮四臺七寶殿,且多石刻、壁畫。1980年辟為自然風景區,建有三清殿、無量殿、雷祖殿、百子宮、三官殿、三圣宮、財神樓、藥王洞、地母殿、三皇殿、五圣宮、太寶殿、靈官洞、山門、洪元橋等。洪元橋下有洌泉。
柳湖,是隴東的自然山水園林,它以“柳中湖,湖中柳”形成獨特的景觀。被人們譽之為“柳湖晴雪”,為平涼八景之一。公園位于崆峒城廓西北隅,西蘭公路南側,東西長480米,南北寬185米,總面積133畝,其中湖水面積41畝。整個地形西高東低,南坡北平。各湖均有潛水泛流,故有百泉之說,其中西湖深1.5米,東湖深2~3米,特別有天然暖泉一眼,更是久負盛名。
柳湖始建于宋神熙元年(1068),時任渭州知府的蔡挺在此引泉成湖,蒔大陰山花植柳,建造避暑閣及柳湖亭,距今已有九百多年的歷史。明嘉靖年間,韓潘昭王占為苑囿,由明武宋朱厚照敕賜“崇文書院”供王府子弟讀書。昭王以千金筑城三仞,并做了大規模的擴建。清乾隆之后,又先后多次修葺,建有“深柳讀書堂”、“文瀾橋”、“養正軒”等建筑。先后更名為“百泉書院”、“高山書院”。同治初年,柳湖毀于兵燹。同治十二年(1873),陜甘總督左宗棠駐兵平涼,再次修復,名為柳湖書院,并親書“柳湖”匾額。寫了《頌暖泉》即《重修平涼暖泉碑記》。民國十五年(1926)柳湖書院改為甘肅省第七師范學校。解放后,仍相繼被一些學校、單位占用,1977后單位遷出,恢復公園,增其舊制,再添新景,1979年5月1日正式開放。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