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渭縣,隸屬于甘肅省定西市,位于甘肅省中部,定西市東側,介于東經104°57′~105°38′、北緯34°55′~35°29′之間。東南、南分別與天水市秦安縣和甘谷縣接壤,西南、西分別與天水市武山縣和定西市隴西縣相鄰,西北、北、東北分別與定西市安定區、白銀市會寧縣和平涼市靜寧縣毗鄰。
通渭縣共轄6鎮12鄉,總面積2908.5平方公里,43.14萬人(2012年)。2012年,通渭縣全年實現生產總值249060萬元。
通渭縣境內重要的革命歷史遺存主要有"榜羅會議"革命遺址、通渭縣城紅軍長征文娛晚會遺址。
漢置平襄縣,宋改為通渭縣。取通往古渭州(今臨洮)之意得名。一說,因渭河得名。
2000年,通渭縣轄2個鎮、21個鄉。 通渭縣歷史悠久,開發較早,距今已有四、五千年。西周為羌戎地區,秦屬隴西郡,漢初始置平襄縣,屬天水郡。宋置通渭縣,元屬鞏昌路,明清屬鞏昌府,建國后于1956年劃歸定西專區所轄至今。
通渭縣歷史悠久,漢元鼎三年置平襄縣,為天水郡治所。新莽始建國元年,改天水郡為鎮戎郡,改平襄縣為“平相縣”,地皇四年七月,成紀(今秦安北)人隗囂聚眾10萬反莽,攻陷平相,復稱平襄,建立割劇隴右諸郡的政權。永平17年,天水郡更名漢陽郡,移治冀縣(今甘谷),平襄為轄縣之一。三國時平襄縣為曹魏廣魏郡(治今秦安縣隴城)轄,西晉時平襄縣屬秦州略陽郡。治平四年(1067)置雞川寨仍屬秦州。宋熙寧(1068)元年,陜西秦鳳路副督總管楊文廣筑大甘谷口寨(今甘谷縣楊家城子下村北),朝廷賜名“甘谷城”,又于擦珠谷筑一大堡 (今什川鄉李家坪古城遺址),朝廷賜名“通渭堡”,因牛谷河通往渭河而得名。熙寧五年(1072)升通渭堡為通渭寨,屬熙河路通運軍(治今隴西)轄,崇寧五年(1106)升通渭寨為通渭縣,屬鞏州(治今隴西)。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通渭縣屬天水專區轄,1955年改屬甘肅省定西專(地)區(現定西市)所轄至今。全縣共轄6鎮12鄉、332個行政村、3個社區、2440個村民小組。6鎮:平襄鎮、馬營鎮、雞川鎮、榜羅鎮、常河鎮、義崗川鎮。12鄉:隴陽鄉、隴山鄉、隴川鄉、新景鄉、碧玉鄉、襄南鄉、李店鄉、什川鄉、三鋪鄉、華嶺鄉、寺子鄉、北城鋪鄉。
通渭縣位于甘肅省東南部,地處東經108°48'到105°39',北緯34°30'。東界秦安,南臨甘谷、武山縣,北接會寧、靜寧縣,西鄰隴西、定西縣。東西長78公里,南北寬64公里,總面積2908.5平方公里。耕地185.3萬畝,其中糧田132萬畝,經濟作物23.8萬畝。全縣轄2鎮21鄉332個行政村,1個居民委員會,2440個合作社,總戶數92125戶,總人口442451人,其中農業人口42.71萬人,非農業人口1.5萬人。縣人民政府住所地平襄鎮,郵政編碼:743320,電話區號:0932 。
通渭縣屬隴中黃土高原丘陵壑區,多黃土梁、峁和河谷階地。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海拔1600米~2200米,為溫帶半濕潤半干旱性季風氣候類型。年平均氣溫6.6℃,冬季最低氣溫一般在-20℃左右,夏季最高氣溫一般在30℃左右,年溫差較大。無霜期147天,降水量334.9mm左右。地表水資源9542萬立方米,地下水資源1478萬立方米。
全縣東西長約78公里,南北寬約64公里,總面積2912.97平方公里。全縣居民總戶數101891戶、總人口46.73萬人,其中農業戶數86852戶、農業人口42.68萬人。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432897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平襄鎮42718、馬營鎮19737、隴陽鄉15540、隴山鄉16705、隴川鄉14964、新景鄉13847、雞川鄉20712、碧玉鄉20362、徐川鄉12805、襄南鄉24464、李店鄉17308、常河鄉32933、文樹鄉13540、青堡鄉13503、榜羅鄉19544、什川鄉17804、黑燕鄉10422、三鋪鄉16048、錦屏鄉11014、華嶺鄉17878、義崗鄉21448、寺子鄉15799、北城鄉23804。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