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資訊頻道 > 國內資訊 > 各地資訊

靈臺縣--平涼市靈臺縣豐富的自然資源

時間:2015-11-23 17:53:29來源:中國甘肅在線編輯:馬海花點擊:

靈臺縣民風淳樸,自古崇尚禮儀,素有熱情好客的傳統。民間戲劇:木偶戲;民間工藝品:宮燈、剪紙、根雕、泥塑、刺繡、香包、麥稈畫、皮影、靈臺碑林、民間社火等。木偶戲參加省上匯演,剪紙、香包、泥塑獲甘肅省民間藝術節藝術品展覽二等獎。

宮燈

靈臺宮燈起源于明代,初流傳民間富豪人家,正月元宵節懸掛于大門樓廳。宮燈起初由民間藝人制作,造型比較單一,明清后,民間藝人不斷探索改進,造型也獨具特色。主架結構除木材外,出現了用竹子熏烤成多種動物形狀,如十二生肖宮燈,在民進盛行。解放后,隨著工業生產水平的不斷提高,以鐵絲為主要制作材料,工藝得到進一步提高,在周邊地區開始流傳,因此,靈臺宮燈成為一種獨特的民間工藝。

香包

靈臺香包,古稱香囊,其意蘊,如什字塬黃土般身后,其源流,同端陽節一樣悠長。為老人求壽、男女求婚、兒女求福、家庭求吉、旅途求順、病者求愈、五谷求豐、生意求利,無不賦予以展現生命、活力,表達思想、信仰,揭示人性、欲望的民俗文化內涵,更具率真而拙巧,古樸而傳神。

 

靈臺剪紙

剪紙,是靈臺縣民間傳統藝術,根植鄉里,歷史悠久,年節慶典,婚喪嫁娶,生日祝壽,刺繡花樣無不即興而做,民間十分普及。

泥塑

靈臺泥塑歷史悠久,源于民間陶藝流行鄉村農舍,初為玩具,后賦以祈祥,藝人代為傳承,形成具有關中風格的工藝模式。制作中采用靈臺"板板土",經過砸泥、制坯、塑型、精拋、酚洗、勾線,妝色等十幾道工序,全部手工制作完成。

皮影

皮影不僅是獨特劇種,亦是中國民間工藝之精粹。靈臺皮影古稱"燈影",以上好牛、驢皮為最佳材質,皮子加工、剪刻造像、著色妝彩工藝考究,手法繁復,流派與特色為"關中道"。靈臺獨特劇種"燈盞頭"即為皮影戲。

麥稈畫

靈臺麥稈畫起源于清代,由鄉間農村婦女編織草帽引發。始初,將麥稈用水浸泡,待有柔性,民間婦女可即編成小動物之類的工藝品。此后出現了用麥稈蘸骨膠水粘貼書法對聯,懸于中堂,繼之,又用麥稈粘貼圖案,花、鳥、蟲、魚及人物,染色或燙色,觀賞價值極高。

名優特產

靈臺縣特產有:牛心杏、薄皮核桃、靈臺碭山梨、靈臺紅棗、靈臺柿子、靈臺長面、大鍋盔、油糊圈、死面油餅、小籠包子、油糕、釀皮、蕎面煎餅、清燉甲魚、蒸雞肉、手工面等。

名勝古跡

古遺址

新石器時代的靈臺,原始先民的居住遺址380處,位于中臺鎮許家溝村的西山遺址,梁原鄉橫渠地的西堡子山遺址和杜家溝村的陽面嶺遺址,什字鎮草脈村的草脈殿遺址,均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境內與新石器時期并存的周文化遺址近200處,分布于邵寨、獨店、西屯、什字、上良、朝那、梁原、百里、中臺、新開13個鄉(鎮)。

 

名勝古跡

古靈臺

古靈臺,素有"隴上明珠"之稱,位于縣 名勝古跡城中心,座落在文化館院內。其名取文王伐密筑臺典禮之意,而以 "靈臺"為縣名,始于隋大業元年。臺通高36米,基圍96米,上建樓亭,內奉文王塑像,外嵌林森等人原題碑石。

碑林

靈臺兩側建有靠山亭兩層,并牌坊門一座,歷經設計、施工、鐫石、鑲嵌、彩繪,形成以靈臺為主體,輔道兩側,臺、亭、廊、坊諧對,上下左右貫通,脊獸明柱,要人名家碑碣薈萃的游覽名勝。碑林總面積548平方米,鑲石碑200余方,有領袖人物書選,各級黨政領導題詞,當代名家墨寶,歷代名碑復制,民國政要舊碑,零碎碣碑薈萃。

圪瘩廟

位于新開鄉,形似鰲首的山頭,稱作新開山,建有廟宇,寺院內一棵木瓜樹,其齡幾百年,軀干老態龍鐘,樹頂枝葉茂盛,自一瓦室出。此山寺廟始建于明永樂年間,清嘉靖元年(1506),新開人再次擴修,并命名"慈士院",又稱"圪瘩廟",距此不遠處有蛟城廟一座,廟內有千佛碑彩塑神像數尊,明代殿堂一座。

皇甫謐陵墓

相關文章
中國甘肅在線關于我們|媒體合作|廣告服務|版權聲明|聯系我們|網站地圖|友情鏈接 | 友鏈申請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