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時節到環縣農村采訪時,有一個深切的感受,群眾談的最多的是如何脫貧,干部談的最多的則是如何扶貧。
在“脫貧”與“扶貧”之前,往往還要加上“精準”兩個字。什么是“精準”?他們的回答都是一個意思:精準,就是每件事都要做到點子上。而環縣提出的貧困戶“五型”脫貧模式、貧困村“五到村”扶貧模式、全縣干部扶貧工作“五項機制”推進模式,正是對“精準”的生動注腳。
搬遷挪窮窩:“五型”脫貧的組合拳
演武鄉路家塬村灣掌塬組白旭國一家,住在大山之下、深溝之畔,距離通村油路4公里多。提起他家,不論是鄉干部,還是村干部,都會說到一個“遠”字。
他家四口人,兩個孩子還小,夫妻兩個主要勞力都是殘疾人,雖然年年享受低保,處處受到救濟,但仍然是村里的赤貧戶。
今年,演武鄉在縣鄉油路邊的天子崾峴,新建了一處易地扶貧移民點,一戶一院,三間正房,配套廚衛,戶均投資近8萬元。
但是,白旭國不用掏一分錢,到今年10月份的時候,就可以領著妻子、孩子正式入住了。
經過縣鄉村各級干部的深入調查排摸,環縣把農戶致貧的根源歸結為“五因五缺”,除了因災、因病、因殘、因學以外,還有一“因”,就是因“遠”;除了缺勞力、缺技術、缺資金、缺項目,還有一“缺”,就是“缺想法”。往往,對于白旭國這樣的家庭,因為“遠”,也就什么“想法”都沒有了。
“遠”確實是個問題。
環縣地廣人稀,今年計劃新建續建農村公路1435公里,可通暢225個行政村,但這些道路大多只從村部“穿腸而過”,相當一部分偏遠群眾仍舊存在行路難問題;
環縣十年九旱,而且地下水多半無法飲用,遇到天不下雨,水窖收不到水,農戶仍然要到外面拉水,有的甚至要去十幾二十公里遠的地方,一立方米水往往要花幾十元錢;
環縣山大溝深,一個山頭甚至幾個山頭一戶人家,“通戶到組”工程往往因為成本太高難以實現,目前采用光伏發電的農戶仍有105戶,不通動力電的村民小組仍有174個……
“遠”不僅意味著農戶居住分散,也意味著分散干部精力;不僅意味著農戶信息出不來,也意味著外面信息進不去;不僅意味著距離困住了農戶,也意味著農戶被觀念所困。
怎樣解決“遠”的問題,環縣一直在努力。
南湫鄉岳后渠村黃天池組距離村部有8公里多,42戶群眾居住在12平方公里的山梁里,戶與戶之間的距離都在2公里開外。村民李向東說,要水電路“戶戶通”,想都不敢想。去年,鄉上在岳后渠村岳后渠組一個叫做陽淌的地方,新建了易地扶貧移民點,李向東只花了不到8萬元就搬進了新居,并很快流轉附近新修的梯田,搞起了養殖業。
李向東是這個移民點50個搬遷戶之一,他說,這里有油路、有動力電、有水、有學校,“只要好好干,啥都會有的”。
木缽鎮坪子塬村坪子塬組,把住在深溝里的15戶農戶搬到了塬面,配套了住房,油路通到了門口,自來水引進了廚房,還以“住處”為中心,為每戶新修了梯田。村民劉軍賢,原來家住在溝底,地少、路陡、吃水困難,他只好租住在別的地方,靠流轉土地搞養殖,搬進移民點后,他很快將他的養殖合作社搬回了村子,正想著要干一番“大事業”呢。
對于“五因五缺”貧困戶,環縣提出了“五型”脫貧模式,即特殊群體政府兜底型、基礎短板項目補齊型、主導產業示范帶動型、技能培訓務工就業型和職業人才孵化創業型。
讓白旭國這樣的赤貧戶“拎包入住”移民點,使用的是“五型”脫貧模式中的“特殊群體政府兜底型”。但對于整個移民點所有搬遷戶而言,采取的則是“五型并舉”的組合拳。
不論是一招見效,還是組合使招,成功的探索最能激發決心和信心。今年,在征求群眾意愿的基礎上,環縣共規劃了41個移民點,對1820戶、8305人進行搬遷扶貧,每戶落實惠農貸款5萬元,每人財政補助0.8萬元,并配套1.4萬元的危房改造資金……
縣長何英禪說,對于這些因“遠”而貧、因“遠”而難以脫貧的農戶來說,易地搬遷“挪窮窩”,集中扶貧“拔窮根”,是最經濟、最有效,也是最精準、最根本的扶貧方式。
攻堅鮮岔村:“五到村”扶貧的新探索
如何把精準扶貧落實到村,從而達到“整村推進”的目的?環縣提出的以“基礎設施搭建到村、公共服務提升到村、產業平臺搭建到村、金融資金支撐到村、干部力量保障到村”為內容的“五到村”扶貧模式,被認為是最能滿足貧困村共同需求、最能代表貧困村群眾心愿的“扶貧訂單”。
天池鄉鮮岔村共244戶人,特困戶達130戶,是慶陽市“第二貧困村”。對這個村的扶貧思路,集中體現了“五到村”扶貧模式的“點灌”特征。
鮮岔村境內過去只有一條17.4公里的砂礫路,58公里的村內通組道路全是土路,灣多、坡陡、路窄,成為制約發展的最大瓶頸。今年,縣上在實施天池鄉吳城子村到碾盤嶺村9.4公里油路時,特意增設了通往鮮岔村的6.9公里油路,目前土路基已經全線打通,正在實施邊溝、涵洞工程;同時,還將規劃實施天池鄉鮮岔村老灣林場至演武鄉走馬鹼村走馬崾峴2.6公里鄉級聯網油路。
鮮岔村群眾大多住在土窯洞中,其中有114戶存在安全隱患。今年,鄉上結合整村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及危舊房改造項目,對57戶貧困戶和7戶存在安全的農戶實施了危房改造工程;根據群眾自愿,對地理條件差、投入成本高、改造難度大的38戶農戶,實施易地搬遷,徹底告別窯洞;
全村耕地5558多畝,雖經多年整修,目前還有1616畝是跑土、跑肥、跑水的“三跑田”,機械耕作談不上,而且都是廣種薄收。今年,縣上為該村傾斜安排1272畝新修梯田項目,目前已完成430畝。
農電雖然在這個村達到了“戶戶通”,但僅通了“生活電”,隨著農業生產機械化的普及,農民生產用的小電泵、鍘草機、粉碎機、打捆機等生產工具,因農電動力不足而無法啟用。今年,縣上為該村實施了213戶三相動力電入戶改造工程。
為解決群眾發展增收產業缺資金的問題,借助在村級推行“農村產業發展資金合作社”的機遇,市縣聯動,多方合謀,籌資480萬元注入合作社,成為群眾脫貧致富的源頭活水——利用村民種植黃花的習慣,村上計劃組建黃花烘干加工合作社,新栽“訂單黃花”700畝,到2016年,戶均種植黃花達到3畝,全村達到730多畝,爭取人均增收1500元左右;利用村內生態植被良好的基礎,村上計劃建一個可容納4000只雞的生態養殖場,輻射帶動農戶50戶,解決20多名勞動力就地務工;利用當地土質適宜栽種核桃的條件,村上提出1100畝矮化核桃規模種植計劃,鼓勵村民利用掛果早、銷路好、價格高的矮化核桃增加收入。
村上有83戶群眾因道路、分戶、搬遷沒有集流場窖,45戶集流場窖破損需要重建,縣鄉投資為他們打了小電井;村上沒有衛生所,群眾看一般的感冒發燒,要去41公里遠的鄉衛生院,縣上已著手為他們建村級標準化衛生所;村上沒有文化活動場所,鄉上已爭取到了“鄉村舞臺”和“文化集市”為一體的村級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項目……
對貧困村來說,最怕有人知道沒人去,也最怕人去了心沒去。
在鮮岔村采訪時,村干部對市縣鄉扶貧干部津津樂道:市上領導來了多少回,解決了多少問題;縣上領導來了多少回,協調了多少項目;鄉上領導來了多少回,辦了多少實事。重要的是,鮮岔村和其他貧困村一樣,除了一支在大山中堅守的村級班子以外,還活躍著一支由各級干部組成的駐村工作隊……
駐村工作隊:“五項機制”的傳導者
去年的時候,環縣就推行了“駐村聯農戶、戶戶有干部”的農村扶貧工作模式,在116個村開展駐村服務工作試點,讓駐村隊員當好“十大員”,即服務員、宣傳員、監督員、技術員、調解員、通訊員、學習員、教導員、示范員和聯絡員,從而被稱為設在群眾身邊的“辦公室”。
今年,省委提出“雙聯行動與扶貧攻堅融合聯動”,其中一項內容就是實現干部駐村全覆蓋。為此,環縣再次整合省、市、縣、鄉下派的1073名干部力量,在全縣251個行政村成立扶貧與雙聯合一的駐村工作隊,每個村配備1名科級干部和1名扶貧專干,實現了行政村駐村工作隊全覆蓋。同時,在全縣21個鄉鎮設立扶貧與雙聯合一的工作站,每個站配備專門工作人員3到5人。
為切實把各級干部的心思和精力集中到精準扶貧上,縣上全面推行“五項機制”——“月報季總年評”業績通報機制、“抓兩頭帶中間”督查促進機制、“減貧摘帽”獎勵重用機制、“年度任務欠賬”懲戒問責機制、“凡提必下能上能下”扶貧一線創業機制——激勵和引導各級干部在扶貧一線錘煉求真務實品格,提升干事創業能力,尋求人生出彩機會。
目前,由鄉鎮包村干部和駐村工作隊組成的工作組已按照戶戶必入的要求,全面核查了貧困戶和脫貧戶的情況,并經逐級評定,認定全縣現有貧困鄉16個,貧困村170個,貧困戶2.29萬戶,貧困人口9.74萬人。在此基礎上,對照脫貧標準,通過分析算賬,建立了全縣貧困村、貧困戶脫貧需求臺賬,確定了2015—2017年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產業培育、公共服務提升等18項到村到戶需求清單,并一一分解到相應部門規劃落實——
通村油路“村村通”工程在全縣范圍內拉開大幕,今年將新建65條1435公里通村油路(水泥路),成為環縣歷史上修路最多的一年;
從“源頭”到“龍頭”的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全面展開,到2017年將修建各類供水工程28090處,環縣農村將從此告別“靠天吃水”的歷史;
草畜產業“雙百雙萬”工程開始布局, 130萬畝旱作農業將使糧草良性循環變成現實,100萬畝特色小雜糧將進一步延伸種植業產業鏈條,并因此實現人均增收1500元……
只要涉及到扶貧,每一項工程的背后,每一個項目的前面,都有廣大干部忙碌的身影,而駐村工作隊的隊員們,則是這些忙碌的身影中最活躍的分子,傳導著“五項機制”最核心的精神。
縣委書記柴春說,環縣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這意味著,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過程中,環縣的干部要比其他地方的干部更辛苦、更努力,也要比其他地方的干部更自信、更堅定。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